好比說國際空間站,

雖然米帝老是在上頭搞東搞西,還丟了倆個倒黴蛋上去、彷彿野人一樣在上面困了幾個月,但這玩意兒其實是前蘇聯的產物。

而且直到目前為止,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長期供應商還是大毛——米帝就是個租客而已,還是扣扣索索的租客,卻老是一副把這空間站當成自己的成果、自己的領土一般的態度...不得不說也算無恥之尤。

大毛雖然很衰弱,但至少從毛熊身上繼承了大部分航空航天技術,航天工業的底子還是有的,能夠穩定、長期地維持對於軌道上太空結構的補給。

然而,一個有長期居住需求的空間站,還需要依賴地面補給,本身就是有點不安全的——‘懸天二老’這兩個倒黴蛋其實還算幸運,頂多是復刻了當年毛熊最後一個宇航員的經歷,被困在上面下不來而已。

如果不止運輸人員、連運輸補給的能力都中斷了呢?

一天兩天還好說,時間長了可就樂子大了。

故此,類似於林奇在星聯造訪過的‘千年科技帕拉蒂斯-3分部空間站’、又或者‘帕拉蒂斯3號星第一星港’,這些真正成熟的大型太空結構的設計方案裡,都有非常強大的自迴圈維生能力。

以帕拉蒂斯-3第一星港為例,它的設計指標之中,要求這座最窄處直徑都超過七十公里的龐然大物,能容納至少一百萬的常住人口,並且其中要有在‘完全斷絕補給’的情況下,能‘為一百萬人提供至少半個標準年口糧’的自迴圈生產能力。

若是人口不在滿負荷狀態,而是在50%的‘低維持成本’的安全線下,那麼這個自迴圈生產能力的指標就變成了永久。

所謂的自迴圈生產...其實很符合許多現代藍星人想象中的‘純天然、純綠色生活’的概念。

這種由‘廢棄物發酵缶’、‘有機質回收裝置’、‘分子篩網’、‘可迴圈水處理廠’等諸多設施構成的完整產業鏈,旨在透過充分利用空間站內所有生物的‘生活廢料’、以及空間站內所有設施的生產廢料,

並依靠部署在星港最外環的、永遠朝著恆星一側的大面積‘高效恆星濾光罩’,產生永不枯竭且永不中斷的天量清潔能源,來處理這些‘生活廢料’,讓它們為星港內的大量‘合成蛋白藻\/塑化糖藻’培養缶供應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

糖,或者說碳水化合物,是最基礎的營養物質,

穩定供應的糖,再配合同樣大批次生產的基礎蛋白質,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營養膏。

這種臭名昭著的東西,口感極差,但卻有極其恐怖的產量——只要肯吃,那就絕對不會讓空間站裡的居民餓死。

...當然,上述這套營養膏維生方案,是應對最極端情況的。

大多數時候,一號星港的自迴圈營養物質產能,是用來供應‘速生作物培養廠’的。

經過針對性基因改良、且以特製營養液澆灌的水培速生作物,產量大、生長快,口感上...沒有植入‘分子食道’的人也吃不出來什麼區別。

平常情況下,所有位於外太空的太空結構裡,無論是星艦還是空間站,大多都是以這種方式供應居民口糧。

——星聯人已經過了追捧‘分子料理’和‘合成食物’的年代。

曾經有一段時間,百姓們很推崇‘每天喝一口營養液,就無需一日三餐’、彷彿仙俠小說裡‘辟穀’一般的能力。

但隨著歷史發展,大眾品位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人類的本能還是傾向於吃‘實實在在種出來’的糧食,而且哪怕在這個年代,天然野生的食材照樣還是比合成或速生的值錢。

楊小莉的空間站裡就是玩的這種套路:

這個小富婆在砸大錢修了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