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後續的策略來。

在商討的過程中,對於是主動出擊還是以守為主,又產生了分歧。蘇景陽覺得應當主動出擊,趁著韃靼人新敗,士氣低落,繼續打擊他們,讓他們不敢再輕易踏足河套;而陳安國則認為,當下應先鞏固邊防,訓練士兵,等時機成熟,有十足把握了再出兵,畢竟打仗不是兒戲,需步步為營。

兩人各抒己見,僵持不下,這時,一位當地的謀士站了出來,說道:“二位大人,依在下之見,咱們不妨雙管齊下,一邊加強邊境防禦,修築堡壘、烽火臺等工事,讓韃靼人難以突破;另一邊派出小股精銳部隊,不時地去騷擾韃靼人的營地,讓他們疲於應對,如此既能保證我方安全,又能慢慢消耗他們的力量,不知二位大人意下如何?”

蘇景陽和陳安國聽了,覺得此計頗為巧妙,便決定依計而行。於是,榆林衛計程車兵們在邊境地區忙碌起來,有的搬運石料修築堡壘,有的搭建烽火臺,而小股的明軍精銳則時不時地深入河套,偷襲韃靼人的營帳,搶奪他們的糧草,攪得韃靼人不得安寧。

日子一天天過去,在明軍的這番應對之下,河套地區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韃靼人雖仍時有侵擾,但規模都不大,且每次都被明軍擊退,損失慘重。邊境的百姓們也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活,開始安心耕種放牧,商貿往來也慢慢多了起來。

蘇景陽看著這一切的變化,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來之不易的安穩是眾多將士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往後還需時刻警惕,守護好這片土地。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邊境地區局勢與應對之策,且與大明河套地區局勢與應對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北方邊境與女真人等部落相鄰,時常有小規模的衝突發生,邊境局勢較為緊張。朝鮮朝廷採取了修築山城、烽火臺等防禦工事的方式加強邊防,同時派遣軍隊駐守,並且還透過與女真人進行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手段,試圖緩和雙方的關係,避免大規模的戰爭爆發。與大明河套地區先是武力對抗,後又採取防禦與騷擾相結合的策略不同,朝鮮更側重於透過外交和文化手段來化解邊境矛盾,體現出不同國家在面對邊境問題時的不同理念和處理方式,不過目的都是為了保障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百姓的生活安寧。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割據,雖然沒有像大明這般面對外部遊牧民族大規模侵擾的情況,但大名之間的領地邊界也時常發生衝突,局勢動盪不安。大名們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會在邊界修築城堡、柵欄等防禦工事,同時招募更多的武士,訓練士兵,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並且,他們也會透過聯姻、結盟等方式與周邊的大名建立友好關係,以應對共同的敵人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爭鬥。這與大明在河套地區應對韃靼人的策略有相似之處,都是綜合運用軍事防禦和外交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只是日本的情況更多是在內部諸侯紛爭的背景下進行的,而大明是應對外部民族的威脅。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面臨著來自周邊國家以及一些遊牧部落的邊境威脅,其邊境地區分佈著眾多的城堡,這些城堡大多建在戰略要地,由封建領主掌控,城堡內配備有騎士和士兵進行防守。法蘭西一方面透過加強城堡的防禦功能,如加厚城牆、增設塔樓等方式來抵禦外敵入侵;另一方面,也會與周邊國家簽訂一些和平條約或者進行聯姻等外交活動,以此來緩和邊境的緊張局勢。這和大明在河套地區根據實際情況,既採取軍事行動打擊敵人,又建設防禦工事鞏固邊防的做法有相通之處,都是為了維護邊境安全,只是法蘭西的邊境問題涉及到更多的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和宗教等複雜因素,在應對策略上更為多樣化。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疆域遼闊,邊境線漫長,面臨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