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饒,可陛下卻不再理會,拂袖而去。

經過這一遭,朝堂上的大臣們也都明白了陛下對皇太子的維護之意,那些原本還有些小心思的,也都不敢再輕舉妄動了,都老老實實做起事來。

而皇太子呢,經過這些事兒,也更加謹慎小心了,在裁決奏事時,更是反覆斟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讓各方都心服口服。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王位繼承以及權力交接等方面的情況,且與1377年命群臣奏事先啟皇太子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王位繼承有著嚴格的血緣和繼承法規定,通常是長子繼承製居多,但也會受到貴族議會以及教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權力交接方面,老國王在位時,會逐漸讓王儲參與到一些政務處理中,但更多的是在貴族們的陪同和指導下進行,而且貴族們會透過議會來對王儲的行為進行監督和制衡,確保王儲的行為符合貴族階層的利益以及國家的傳統律法。與大明陛下直接命群臣奏事先啟皇太子,讓皇太子獨立裁決事務,以此來培養鍛鍊他不同,英國更側重於貴族與教會參與下的王儲權力過渡,體現出不同國家權力結構與王位繼承人培養模式的差異,英國重貴族教會參與下的王儲培養,大明則重皇帝主導下的皇太子獨立鍛鍊。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國王對王位繼承人的培養也是頗為重視,不過法國有著濃厚的封建等級制度,王儲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各個大貴族家族建立良好的關係,透過參與一些宮廷宴會、狩獵等活動,來鞏固自己在貴族中的威望。在權力交接上,國王會逐漸將一些地方事務的管理權交給王儲,讓他去處理,但同時也會有宮廷的顧問大臣們時刻輔佐,並且要遵循教會的教義和貴族的傳統習俗。相較於大明命群臣奏事先啟皇太子,讓皇太子直接面對群臣奏事進行裁決,法國的王儲權力交接過程顯得更為複雜且多方參與,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王位繼承人權力交接方式的差異,法國重多方協助下的王儲權力交接,大明則重皇帝授權下的皇太子獨立裁決。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王位繼承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鬥爭,王子們之間為了爭奪蘇丹之位,時常會發生內戰等情況,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是王子們要憑藉自己的實力和支持者來證明自己有資格繼承大統。在權力交接前,老蘇丹會考察各個王子的軍事才能、治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質,而王子們也會在自己的領地或者軍隊中積極積攢力量。一旦確定了繼承人,那新蘇丹會迅速掌握軍政大權,不過依然要受到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在宗教教義方面的約束以及貴族階層在世俗事務上的制衡。與大明相對平穩的皇太子權力培養與交接過程不同,奧斯曼帝國充滿了競爭與不確定性,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王位繼承模式的差異,奧斯曼重競爭選拔下的王位繼承,大明則重平穩傳承下的皇太子培養。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王位繼承一說,其權力主要掌握在商業貴族手中,透過商業議會來進行管理決策。商業家族會培養自己的後代,讓他們學習商業知識、航海技術等,以便日後能在商業領域有所建樹,參與到城邦的管理中。在權力交接方面,更注重家族內部的傳承以及商業利益的延續,透過選舉等方式在商業家族中有能力的成員中選出合適的人來擔任重要職位。與大明圍繞皇室血脈進行的皇太子權力培養與交接不同,威尼斯側重於商業能力和家族利益考量下的權力傳承,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權力交接重點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傳承下的權力交接,大明則重皇室血脈主導下的皇太子培養。

在阿拉伯地區,部落眾多,各部落內部對於首領的繼承,大多是依據部落的傳統習俗和長老們的推選,通常是在部落中有威望、有能力的家族中選出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