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聽聞這一旨意,心中皆是一驚,可也不敢多言,紛紛應道:“陛下聖明,臣等遵旨。”

可這廢除丞相之位,畢竟是朝廷的一大變革,起初,六部的官員們還有些不適應,以往許多事兒都習慣了先稟報丞相,如今沒了這中間環節,直接對接朕,那辦事的流程、職責的劃分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梳理調整。

吏部尚書就曾對刑部尚書抱怨道:“老弟呀,如今這沒了丞相,雖說權力是分散了,可這事兒也變得繁雜了許多,咱們這各部之間,還得好好磨合磨合,可別出了岔子呀。”

刑部尚書點頭稱是,說道:“是啊,這新規矩,還得慢慢適應,不過陛下既然做了這決定,定是有其深意,咱們盡力做好便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也漸漸適應了這新的權力格局,辦事的效率也慢慢提高了起來,朝堂之上,那種因丞相權力過大而可能產生的專權、結黨等亂象,也漸漸沒了滋生的土壤。

而在民間,百姓們聽聞丞相之位被廢除,雖不太懂這其中的門道,但想著朝廷能做出改變,整治官場,總歸是好事,對朝廷的期望也多了幾分。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權力架構以及處理官員貪腐、權力制衡等方面的情況,且與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與丞相廢除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權力架構主要是國王與貴族議會相互制衡。國王雖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在許多重大決策上,需要徵得貴族議會的同意,比如徵稅、對外宣戰等事務。而貴族們則透過議會來維護自身階層的利益,對國王的權力形成一定的限制。與大明因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將權力分散到六部等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不同,英國的權力制衡更多是基於封建貴族與王權之間的利益博弈,體現出不同國家權力分配與制衡機制的差異,英國重貴族議會與王權博弈下的權力制衡,大明則重皇權主導下的部門分散制衡。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國王的權力受到貴族、教會等多方面的制約。法國有著濃厚的封建等級制度,貴族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國王難以直接干涉。教會也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在宗教事務以及部分世俗事務上有著話語權。在處理官員貪腐等問題時,往往需要國王與貴族、教會進行協商,很難做到像大明這般由皇權直接主導,借胡惟庸案果斷廢除丞相,進行權力的重新分配與整頓,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權力處置方式的差異,法國重多方協商下的權力協調,大明則重皇權獨斷下的權力變革。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權力結構呈現出宗教與世俗權力相結合的特點。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是最高統治者,同時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在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他們依據宗教教義,對世俗事務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如參與官員的選拔、監督等。在面對官員腐敗等問題時,會綜合考慮宗教教義、民族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來進行處理,不像大明透過胡惟庸案,單純從皇權對吏治的整治、權力架構調整的角度出發,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權力治理模式的差異,奧斯曼重宗教世俗多因素考量下的權力治理,大明則重皇權主導下的吏治與權力變革。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權力主要掌握在商業貴族手中,透過商業議會來進行管理決策。商業議會負責制定城邦的商業政策、稅收制度以及對外交往等事務,各個商業家族透過在議會中的影響力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權力制衡方面,主要是不同商業家族之間的利益博弈,以及商業議會內部透過選舉、協商等機制來維持平衡。與大明廢除丞相後,依靠六部等行政機構的分工協作、相互制衡不同,威尼斯更側重於商業家族利益主導下的議會制衡,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權力制衡形式的差異,威尼斯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