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能讓犯人有改過之機。”眾人聽了,有的點頭贊同,有的卻仍有疑慮,於是便圍繞著這一問題,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那場面好不熱鬧。

在爭論無果之時,眾人決定將不同的意見整理出來,上報給尚書大人何喬新,由他定奪。何喬新看著眾人呈上的意見,沉思片刻後說道:“葉主事的想法有其道理,律法當寬嚴相濟,不過具體的細分標準還需再斟酌,大家可參考過往各地實際執行的情況,再行商議。”

得到指示後,葉清風等人又開始蒐集各地在審理盜竊案件時的實際做法,有的地方對盜竊糧食的量刑較重,因關乎民生;有的地方對盜竊貴重首飾的懲處更嚴,考慮其價值不菲。葉清風將這些情況一一記錄下來,仔細分析,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最為合理的量刑標準。

而在梳理刑事案件條例的同時,其他負責不同領域條例更定的小組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工作。有負責民事糾紛條例的小組,在處理田產糾紛、婚姻嫁娶等方面的條例時,也遇到了諸多難題。比如田產界限不明的情況,舊條例在判定歸屬上缺乏明確依據,導致民間為此紛爭不斷。

負責這一板塊的官員們便四處走訪,向那些有經驗的老農、地契管理的吏員請教,瞭解各地田產劃分的傳統習俗與實際情況,以便能在新條例中給出清晰的界定。

日子一天天過去,更定刑部條例的工作在艱難中穩步推進。可就在這時,卻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有一位平日裡與葉清風有些嫌隙的官員,暗中向上面進讒言,說葉清風在梳理條例時,故意偏袒一些權貴,對涉及他們的案件條例從輕修改,試圖謀取私利。

這訊息傳開後,頓時在刑部內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不少人看向葉清風的眼神都變了,有懷疑的,有惋惜的。葉清風聽聞此事,心中又氣又急,他深知這是有人惡意中傷,可一時之間卻不知該如何自證清白。

他找到那位進讒言的官員,質問道:“兄臺,你我同在刑部為官,我平日裡行事如何,你豈會不知?為何要這般汙衊於我?”那官員卻故作無辜地說:“葉主事,我也是聽聞了些風聲,為了刑部條例更定之事能公正進行,這才向上稟報,並無惡意呀。”葉清風冷哼一聲,說道:“你莫要狡辯,若是不信,大可檢視我整理的所有資料,看我可有半分偏袒之舉。”

好在刑部尚書何喬新是個明事理的人,他並未輕信那讒言,而是親自檢視了葉清風的工作成果,發現他所提出的修改意見皆是有理有據,從律法公正和實際情況出發,並未有絲毫徇私之意。何喬新在刑部大堂上公開為葉清風正名,說道:“葉主事一心為公,在更定條例一事上盡心盡力,那些不實傳言,望大家莫要再輕信,咱們當齊心協力,繼續做好這律法更定之事。”眾人聽了,這才打消了對葉清風的疑慮,而那惡意中傷之人,也受到了何喬新的嚴厲斥責,灰溜溜地不敢再作聲了。

經過數月的努力,刑部條例的更定初稿終於完成,呈到了朝廷之上。可朝廷中的大臣們又對此展開了一番討論,有的大臣覺得某些條例修改得過於寬鬆,擔心會放縱了罪犯;有的大臣則認為有些條例還是太過嚴苛,不利於安撫民心。葉清風等人又得根據大臣們的意見,再次進行修改完善。

在這反覆修改的過程中,葉清風雖疲憊不堪,卻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深知這刑部條例一旦確定,將影響無數人的命運,關乎大明律法的威嚴與公正。

終於,在眾人的不懈努力下,新的刑部條例得以頒佈施行。當那新條例的文書傳遍刑部、傳遍京城,乃至傳遍大明的各個角落時,葉清風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看著那凝聚著自己和諸多同仁心血的條例,眼眶溼潤了,想著日後律法能更好地施行,天下能多幾分公正,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此刻的喜悅。

在這同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