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就比較輕鬆了,已經探好路,並且殷受地圖示註的也更加詳細。

尤其是在渡過長江的時候,他們的竹筏還在,可謂是一帆風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雖不見一片帆,但是那種面對長江油然而生的豪邁,卻是古今相通。

只是在殷受他們將要離岸踏上歸程的時候,眾人卻是眼前一亮!

殷受看到了什麼!

江面上真的出現了一掛白帆!

白帆垂下,隨風鼓盪。

一艘大船!

一艘長達十幾米的大船!

大船兩舷各有四個槳手,船的後面還有一個舵手在掌握方向。

這船,形體勻稱,四平八穩的在江面順流而下。

殷受吃驚的眼睛都瞪出來了,這船,是這個時代應該有的東西嗎?

這樣的大船,不是在春秋時期才有的嗎?

這提前出現了八百年啊!

開眼界了。

這對自己建造大海航船更有信心了。

殷受留下了十名護衛,讓其他戰士向北返回徐城。

並且,千叮嚀萬囑咐的回去開始春耕。

由這次跟來的親兵衛隊直接負責,選取了十畝良田進行播種。

這可是寶貝,殷受再一次把從印度那裡學來的栽種方法經驗都給他們講明白了,精心管理栽培,以期明年可以擴大面積種植。

殷受有信心將棉花的畝產量維持到三百斤以上。

相信用不了幾年,棉花將會走進千家萬戶。

而殷受自己,率領十名護衛,與大帆船聯絡。

大帆船經過江面的時候,被殷受他們扯好的鐵鏈條攔住了去路。

沒辦法,他們也只好暫時在江中心拋錨。

並且一臉戒備的看著岸邊的這群騎兵。

看到騎兵部隊大部分上馬北去,只留下十幾人,他們暗地也鬆了口氣,看來不是搶劫的。

可是,攔在江面上的這是啥?

這時,殷受吩咐幾個親衛上竹筏,沿著鐵鏈,靠近到大船旁邊。

“各位好!”殷受仰視大船,並抱拳行禮。

大船上約有二十餘人,個個面面相覷。

殷受突然醒悟,這敢情是聽不懂我說的話。

殷商時期,中原以南直至長江流域的疆域被稱為“南土”,而南土的疆域,隨著商朝統治與管轄的範圍變化,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

三千餘年前的中國,南土地區仍多是荒蠻之地,遠沒有中原地區發達。

不過,代表古蜀文化的三星堆遺址,說明這時長江流域的人們辛勤勞作、生息、繁衍,他們的文明和殷商黃河流域文明是同步的。

殷商時期,中原文化和南土的也有過密切交流,南土基本上沿襲了中原禮制和風格。

瞭解這些之後,語言不通也就有了解決之道。

因為不管是中原文化還是南土文化,說到底都是一脈相承的,就像現代一樣,各地的發音不同而已。

大家說的慢一點兒,加上手勢比劃,是可以進一步交流的,而且,殷受接受和學習的能力很強,沒多久,就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了。

透過交流,殷受了解到沿江的幾個部落的狀況。

長江流域,在這個時期,沒有諸侯國的統治,還是由各部族的人聚整合為部落。

船上的人所屬的部落的規模比較大,稱為盤龍族,這讓殷受想起後世發掘的盤龍城遺址,可以稱為南北文化的中轉站!

莫非這也是天意?讓我來傳播中原文化,讓我來取經的?

聞聽殷受來自北方,而且是大商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