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大唐的天空被一片陰霾籠罩。烈日如火,無情地炙烤著大地,土地裂開一道道深縫,彷彿大地乾涸的嘴唇,無聲地呼喚著雨水。田野裡,本該綠油油的莊稼如今枯黃萎靡,毫無生機地低垂著。河流幾近乾涸,只剩下渾濁的水窪,像大地絕望的眼眸,凝視著天空。

皇宮中,氣氛同樣壓抑。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御書房,眉頭緊鎖,面前堆滿了各地呈報的旱情奏章,心煩意亂。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前來請安。李承乾率先開口:“父皇,近日酷熱難耐,旱情愈發嚴重,兒臣心中憂慮。古時商湯因大旱自省,如今我大唐亦遭此災,父皇是否也該有所舉措,以安民心?”他眼神中帶著關切與思索,身為太子,他深知旱情若處理不當,將影響大唐的穩定,他也想借此展現自己的治國才能。

李世民點頭:“太子所言甚是,朕正在思量應對之策。旱情關乎百姓生死,朕不會坐視不管。”

李泰眼珠一轉,說道:“父皇,兒臣覺得這旱情或許是上天的警示。近日讀書,見諸多朝代在盛世時因君主驕奢或朝政有失,災異降臨。兒臣聽聞魏徵大人也有此想法,想必他有高見。”他表面恭敬,心中卻盤算著藉此在父皇面前表現自己的敏銳洞察力。

李治天真地問:“父皇,這大旱是不是因為有人做了壞事,惹老天爺生氣了呀?”他的純真模樣為壓抑的氛圍帶來一絲輕鬆,李世民微微苦笑。

這時,太監來報:“陛下,魏徵魏大人求見,稱有重要奏章呈上。”

李世民心中一緊:“宣他進來。”

魏徵步入御書房,面容嚴肅,手中捧著奏章,行禮後說道:“陛下,臣近日觀我大唐之現狀,心中憂慮,特上此十漸疏,望陛下過目。”

李世民接過奏章,展開一看,臉色逐漸凝重。奏章寫道:“臣奉侍幃幄十餘年,陛下許臣以仁義之道,守而不失,儉約樸素,終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頃年以來,浸不克終,謹用條陳,聊裨萬一……”

讀到“陛下在貞觀初,清潔寡慾,化被荒外,今萬里遣使,市索駿馬,並訪怪珍。昔漢文帝卻千里馬,晉武帝焚雉頭裘,陛下居常論議,遠希堯、舜,今所為反欲處漢文、晉武下乎?此不克終一漸也”時,李世民心中一震,想起自己近年來確實派人四處搜尋奇珍異寶,心中湧起一絲愧疚,但又不悅,抬頭對魏徵說道:“魏愛卿,朕雖有此行為,但亦是為了彰顯大唐之威,且所尋之物,亦有外交禮儀之需,與驕奢之舉不同。”

李承乾暗自思忖:“魏徵大人果然剛正,敢如此直言勸諫父皇。父皇雖有不悅,但此疏中所言值得深思。我身為太子,日後若掌大權,定要以此為戒。”

李泰心中暗喜,覺得這是可利用的機會,說道:“父皇,魏大人之言雖直白,但也是一片忠心。兒臣以為,陛下可藉此反思,調整國策,既能讓魏大人之諫發揮作用,又能讓天下百姓看到陛下的聖明。”

李治小聲問李承乾:“大哥,魏大人是不是在說父皇做錯事了呀?”李承乾輕輕拍了拍他的頭,示意他不要多言。

李世民繼續讀奏章:“陛下在貞觀初,護民之勞,煦之如子,不輕營為,頃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何有逆畏其驕而為勞役哉?此不克終二漸也。”讀到此處,李世民臉色愈發難看,深知自己近年來大興土木,加重了百姓勞役負擔,被魏徵當眾指出,心中惱怒,但不得不承認所言不虛。

他深吸一口氣,說道:“魏愛卿,朕之勞役之舉,亦是為了大唐的建設與發展,如修建宮殿,亦是為了彰顯國威,且朕亦有體恤百姓之處,並非全然不顧百姓死活。”

魏徵毫不退縮:“陛下,國威之彰顯,不在於宮殿之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