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軍所列的軍陣分為兩種:一種是盾牌和長槍數量各半;另一種則全是密集排列、長達 6 米的長槍。

持盾的方陣,佈下的盾陣宛如一面高達兩米的巨牆。盾是由厚重木板製成,結實無比,單人無法支撐。

為抵禦極速衝來的戰車,每面盾牌後都用兩根斜木撐在地上,以此阻擋戰車衝擊。

在每面長盾的縫隙間,伸出 2 至 3 支長槍,有的盾牌中間還有孔洞,洞中也有一柄長槍探出。

在密集的長槍陣面前,雖無盾牌,但是看到那密密麻麻的長槍,更是令狄兵的戎車的御手頭皮發麻,一旦衝進去,十有八九便會喪命。

即便衝擊之後,人能僥倖存活,可馬呢?馬若是被扎死,車上的人就能躲過這刺蝟般的槍陣嗎?也不知道戎馬看到刺蝟般的槍陣,會不會心生畏懼。

遊牧民族與諸夏民族的生產力水平相差很多,長狄的 600 輛戰車,質量遠遜於邢軍的戰車。兩軍戰車對撞之後,邢軍的戰車損失約四成,狄兵的戰車能動的也已經不足一半。

那對撞後倖存的狄兵戰車,直接衝著邢軍的方陣就來了,又一次衝撞已經開始了,駟馬牽拉的戰車,若是撞人的話衝擊力可是極大的。

從遠處望,木盾後計程車卒,有的被撞得飛了起來。大部分的戰車一旦衝入陣中後就會停下,只有極少數能穿過陣後。

一旦戰車穿過戰陣,士卒們都趕忙躲避,如果在戰車前方,人必然會被馬蹄踐踏而死。而且戰車兩側裝有銅製鉸刀,要是被鉸刀碰到,必定血肉模糊、肢體分離。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的邢國勇士,用手中的戈矛,向狄兵或者是他們的戎馬勾刺去,直到將其逼停、殺死。

兩軍對壘時,兩個軍陣地距離超一里地,中間空出的範圍本是為戰車交戰的地帶。

衝擊過後,邢軍陣前已陷入殘酷的廝殺。手持長戟、長矛的邢軍士卒,紛紛朝著就近的狄兵的御手、弓手全力捅刺。

交戰的雙方人數對比,可能達到一比幾十。因此,要絞殺那些因戰車損毀,而無法行動的狄兵,只是個時間問題。此時,完成衝鋒的己方戰車已經掉轉車頭,正朝著戎狄戰車的尾部奔來。

掉頭的一部分戰車繞過損毀的戰車殘骸,急速朝著在陣前的戎車衝去。還有一部分戰車則去和兩翼的戰車匯合。

戰場的正中間,是四五百輛損毀的戰車,那些車毀人飛計程車卒,現在能爬的也都爬了起來。

就在這時,一支600餘人的騎兵出現了,他們的目標是戰場正中的狄兵,就是那批因車毀而不得不下車的狄兵。

這都得益於木耒發明的馬鞍和馬鐙,邢國內已有部分人習慣這樣騎馬,雖說還是有些硌得卵疼(木耒還沒向封地以外計程車卒推廣褲子),也有人察覺到,騎馬作戰或許是未來戰爭的趨勢。

這些人有的拿著長弓,有的手持著長矛,目的很明確,就是迅速出擊,去絞殺戰場中央,那些已無法行動的戰車狄兵,因為這些人是狄兵的精銳。

其中,騎兵中大多手持長矛,這部分人約有四百,其餘的兩百多人則手持長弓。

因有馬鞍與馬鐙加持,騎馬更加順手,藉助馬的速度,長矛能更容易的穿破狄兵的甲冑;而弓騎也能在馬慢跑時就能張弓射箭。

這 600 餘人全都朝著戰場正中進發,此時,對面的狄兵頭目們看到,邢軍的戰車沒有衝陣,反而掉頭走了,有的人以為邢軍一方要敗退、臨陣退縮了。

但也有人察覺到,邢軍是衝著己方的戎車而去,於是狄王趕忙發號施令,吹起號角,鼓動狄兵向前衝陣。

而衝在最前面、最先殺出陣的,是戎兵的騎射兵。狄人其實並不擅長車戰,他們更擅長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