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國第一任國君原是北方邊陲的鎮關大將趙據。

趙家自大晉初始便奉第一任天子之命,世代鎮守邊疆。

而自王朝沒落開始,天子便勢微,各諸侯國便漸漸斷了對天子的進貢。

到得後來,竟然連養邊陲將士的銀兩都拔不出了。

久居邊疆的趙家也生了自立為王的心思,名義上仍是鎮關大將,卻不尊天子令。

天子雖憤怒,卻別無他法。

如此過了近百年,到了趙啟這一代,趙家又收復了北部地區,正式自立為王,並以自己的名字“啟”為國名。

已經沒有一兵一卒的天子別無他法,只得下了道王書,以玉璧關為界,玉璧關以北的大片土地具歸趙家所有,立為啟國,並冊封趙啟為啟國國君。

因為啟國得位不正,始終被其餘各國瞧不起,每次一提起啟國,各國人,上到國君,下到平民百姓,俱是一臉鄙夷。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蠻夷之族,卻在那樣貧瘠的土地上,僅用一兩百年時間便強大了起來,成為了跟五大強國並首的第六大強國。

六國之間分庭抗禮,雖還施行舊制,仍以天子為尊,但均陽奉陰違,早已不拜天子,不納貢,只是都不敢公然稱王,不願意做第一個出頭的亂臣賊子。

六國之間爾虞我詐,戰火連綿,打了無數次仗,卻誰也奈何不了誰。

直到十幾年前,衛國跟啟國那場大戰。

啟國名將公孫止用計,大敗衛國四十萬大軍,並抓獲了俘虜近二十餘萬人。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饒是驍勇善戰,一生征戰沙場毫無敗績的公孫止也犯了難。

二十多萬人,殺又殺不得,放又不能放,養又養不起,不管放在哪裡都是一個禍患。

公孫止著實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求助國君。

結果卻得到國君一句:“一切悉聽將軍安排”的話。

公孫止最後一咬牙,把二十多萬俘虜全殺了。

此事一出,所有國家都震驚了。

神州大地自古以來,便有降將不殺的規矩,更何況公孫止還一次性殺了二十多萬人。

公孫止這一舉動徹底激怒其餘五國,原本打得不可開交的五國合縱連橫,聯軍直逼啟國邊境,於玉璧關下陳兵六十萬,竟是要滅了啟國。

那一仗打了足足兩年,五國聯軍攻破玉璧關,直逼啟國王都大安。

這場歷時兩年的仗,險些讓啟國亡了國,也拖垮了其餘五國。

各國均元氣大傷,陷入了衰弱且微妙的平衡之中長達數十年。

衛、啟兩國因為平川之戰,公孫止坑殺二十餘萬戰俘結下了血仇。

公孫止最後也落得個挫骨揚灰、人人唾罵的下場。

不過公孫止的死不足以平衛國國民的憤怒,他們強逼衛王殺了啟國質子以洩國憤。

正在衛國做質子的趙玦早就在一個不知名的富商的幫助下逃跑了。

他跑得太快,連老婆孩子都拋棄了。

衛國人抓不住趙玦,便想抓住趙玦的老婆孩子來洩憤。

坊間傳聞,趙玦跑得時候,那女人才剛有身孕,衛國人便想抓住那女人和她肚子裡的孽障,用他們的血來祭奠衛國二十幾萬的亡魂。

然而那女人卻人間蒸發了一般,一夜之間音訊全無。

天子雖名存實亡,然而各諸侯們打得再厲害,再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卻仍然不敢公然挑釁天子。

作為除了洛陽以外,唯一一個隸屬於天子直轄的城市的安陽,顯然沒受到戰爭的波及,仍舊是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又加上有聲名遠播,幾百年來屹立不倒的京麓學院,安陽不但沒有像洛陽一般腐朽衰落,反而比幾百年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