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那些奏摺啊,咱就頭大。

可沒辦法,政務還得繼續啊,這不就只能讓標兒代勞了。”

聽到這,朱標目不轉睛的看著三英戰呂布的場景,嘴上道:“爹,要我說啊,您當初就不該撤除歷朝歷代的宰相制度。

沒了宰相,這所有的擔子都壓在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您精力旺盛撐得住了。

說不定後邊兒子就是天天給你批奏摺累死了的!”

聽著朱標的抱怨,朱元璋哼道:“你又不是沒見過當初那胡惟庸囂張跋扈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朱元璋呢!

這宰相制度雖好,可卻制約了皇帝的權力,哪怕再苦再累,咱也得自己上!”

現在這裡也沒什麼外人,朱元璋直言不諱的道。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您老人家卻沒考慮實際情況。”

聽到這個話題,薑餅適時的插嘴:

“就像懿文太子說的,世界上哪裡有人能跟你洪武大帝比精力旺盛啊。

宰相制度可以撤除,不過我倒是建議您和您四兒子朱棣學學,創立內閣制度,來幫助處理政務。”

“內閣?”

聽著這個詞,朱元璋腦海中似乎閃過了什麼東西。

“沒錯,其實在歷史上,你在洪武十五年的時候就已經深感處理政務時的力不從心。

只靠自己一個人,一天要幹那麼多事情,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於是你設定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處理繁多的政務。

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你親自主持。

這,就是最早的內閣雛形。

後來朱棣當了皇帝之後,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再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皇帝看過之後,若是同意內閣的票擬,只需批紅即可,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

聽完,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兒,說道:“這個所謂的內閣,倒是很像將宰相權利拆分到幾個人的身上。

雖然方便是方便了,可這真的不會再滋生出一個大權臣來?”

朱元璋有些心動,但擔憂還是不小。

他深知權力對於男人的誘惑究竟有多大,當年的胡惟庸,不就是這麼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嗎。

對於他的擔心,薑餅則是笑了笑,說道:“這個嘛,崇禎皇帝或許能給你答案。”

剛打完一把排位的崇禎聽了,也是笑道:“太祖爺您不用擔心。

在萬曆年間,內閣的權利達到了巔峰

但是內閣始終不是事實上的宰相。

因為他們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我們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還得取決於皇帝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