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鄭和與美洲(第1/2頁)
章節報錯
目前的大明雖然已經開始嘗試發展工業,努力朝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程序追趕。
但在大方向上來說還是存在不少侷限性的。
這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就拿蒸汽機來說,無論怎麼講,想要使其獲得很好的氣密性,就需要用到橡膠。
這玩意雖然在近現代隨處可見。
但朱元璋和朱棣的大明時期卻是稀罕物。
橡膠樹原產地在南美洲,直到十六世紀初時才被西班牙人發現。
也就是說他們想要製造蒸汽機的先決條件還得解決了橡膠的問題才行。
若是對於穿越者而言,這可能很難。
不過在薑餅這裡就簡單多了。
首先大明朝是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
別的不說,就鄭和寶船都能七下西洋,甚至他還極有可能就到達過南美洲。
佐證如下:
首先是關於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期,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發現的。
孟席斯在威尼斯發現一張繪製於1459年的地球平面圖,上面繪有南非和好望角,旁邊還畫著一艘中國帆船。
而好望角又是在1479年被達·伽馬發現的,為此,孟席斯推斷歐洲的航海圖可能來自中國。
鄭和船隊人員曾根據自己的航海經驗繪製了24幅航海地圖,著有《鄭和航海圖》及《星槎勝覽》等圖書。
當時歐洲航海家有不少是手持鄭和的航海地圖進行航海探險活動。
而且,在美洲加勒比海海底發現了中國古船的殘骸、石錨、漁具等遺物。
孟席斯運用自己掌握的關於風向和潮汐方面知識,推斷出在1421年12月,鄭和船隊中有9艘遠洋帆船在加勒比海海底沉沒。
並且加勒比海海底發現的古代沉船殘骸及散落在海底的石塊,其材質、形狀與在菲律賓海域打撈起來的中國古船是一致的,這更加讓鄭和最遠曾到達過美洲的事實愈發得到充分的論證。
最後大明造船業、航海業發達,當時東南沿海有許多船廠能建造遠洋帆船。
從1405年6月起,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鄭和乘坐的寶船,船長可達150米,航海效能優良,具有遠航能力,能環球航行,並最先到達美洲。
這些是薑餅一次偶然的查詢中發現的,但在後世一直未能得到證實,畢竟沒有任何一本書籍中詳細記載過此事。
但想知道也很簡單。
只要把美洲地圖交給朱棣,等回去後讓鄭和一辨認就能知道了。
假如他真的到達過那片地區,基本上一眼就能認出來。
就算他沒去過也沒事。
反正有哥倫布航線在,只要讓大明的船隻沿著航海圖直接過去就行了。
短則兩三月,長則小半年就能返航。
甚至不用擔心找不到橡膠樹,直接把圖片拿給他們照著尋找,多簡單的事啊。
當然了。
想要製造蒸汽機,肯定是得大規模種植橡膠的。
光憑船隻遠渡到美洲採集的那點根本不夠,成本也大,花費的人力物力都超出蒸汽機應該有的價值了。
所以必須得移植回來才行。
不過薑餅可不會讓朱元璋和朱棣把橡膠樹種植在國內。
這玩意可是被稱為“綠色荒漠”的存在, 因為其生態多樣性較低,缺乏飛鳥和走獸的棲息地。
此外,橡膠樹的種植可能導致原生森林面積減少,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
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交給大明的藩屬國來搞,到時候先給他們宣揚一波種橡膠的好處,至少別的不說,他們種植了橡膠,大明從那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