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這些無膽之輩的望風而逃,洪承疇的膽識顯然更加過人。

他自降請之後,受到了極大的禮待。

比起在大明來說,洪承疇現在的生活顯然更加的愜意。

即便如此,他心中依舊有幾分惴惴不安。

倒不是還懷念故明的恩情,倘若真是這樣,洪承疇也不會在那正值國家危難之際而降清了。

心中所憂之事,無外乎是對這滿城的叫喊聲,究竟是否會波及到其自身安危而擔憂罷了。

洪承疇這類人吧,是一個極其注重個人得失之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實際上,在崇禎時期,能保證不投降黃臺極的只有對明朝有堅定忠誠的儒教信徒。

別說對面只是個黃臺極,就算對面是李世民、趙匡胤都不會投降。

這類人的代表就是長山之戰後被俘,一直被黃臺極宣傳為當代文天祥的張春。

被俘之後,張春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已經認輸了,甚至還在踐行自己人生觀的同時又給清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但在得知松錦之戰爆發後還是忍不住追隨了自己的信仰,自殺明志。

而盧象升和孫傳庭也大概屬於這類人。

盧象升在絕望之際選擇讓部下逃走,自己戰死。

孫傳庭比盧象升更忠誠甚至更極端,一個文官戰死能給敵人什麼損失?

孫傳庭選擇親自操刀逼迫士兵強行防守,就算自己死也要給崇禎起到最大價值的死,結果最後是怎麼死的都成了個未解之謎。

但很清楚的是,洪承疇不是這類人。

有個明顯事例就看得出,洪承疇在信仰和個人得失面前,更注重個人得失。

這個明顯事例就是,在盧象升找死的那次清軍入關搶掠時,崇禎召洪承疇和孫傳庭勤王。

孫傳庭一路狂奔,提前就位,然後被崇禎委派驅逐清軍進而蹲詔獄。

孫傳庭他不知道後果嗎?

要麼就是你得改名孫悟空能立馬掄著金箍棒打敗清軍,要麼就乖乖打吃力仗然後蹲詔獄。

孫傳庭是知道的,但他依然選擇蹲詔獄。因為他受過的教育和他的信仰,不允許他不忠誠。

而洪承疇知道誰勤王誰蹲詔獄,他也知道他不想蹲詔獄,於是磨磨蹭蹭,直到清軍撤離前後才來了。

還有個明顯事例就是,孫傳庭才智過人,但他從未想過忽悠崇禎,借力打力,對部下孫傳庭是用盡了手段進行控制,對崇禎,孫傳庭全部實話實說,頓頓挨崇禎的罵,導致孫傳庭幹啥都很被動。

要不是陝西三邊總督連著死讓孫傳庭有機會重新掌握秦兵,孫傳庭很可能會在帶著五千京營南下後提前去世的。

而洪承疇則非常擅長欺詐,為了避免崇禎逼他決戰,洪承疇前後幾次假裝自己要集結大軍出關,嚇得群臣接連彈劾洪承疇要妄開邊釁。

洪承疇想用這個借力打力,警告崇禎三思,靠著這一招磨了一段時間,直到被皇太極用張存仁的戰略破局,逼的崇禎必須決戰了。

洪承疇困守松山餓得皮包骨頭眼睛昏花時,就已經有人舉報明軍中有人暗通清軍要獻城門了,洪承疇以敵眾我寡形勢不利,要大家團結求存的理由,不準部下互相舉報。

一來洪承疇這個也有道理,這時候了要還互相舉報質疑,只怕清軍沒來大家都要內訌完蛋了。

但還有一個原因,大概洪承疇已經準備擺爛,做好了投降準備了。

松錦之戰時,經常接觸清軍的前線明軍官員士兵,其實都已經對投降清朝沒啥牴觸了。

這一仗居然沒有像長山之戰一樣出來一個寧死不降的張春,沒投降的如曹變蛟、王廷臣等人,都是豪格接到黃臺極命令後弄死的,換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