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駐紮約兩天後,就能等來狄兵。

果不其然,在大軍在此地駐紮了2天后,軍斥候便送來了狄兵將至的訊息。

趁著狄兵剛到,立足未穩之時便發令攻擊,這種事情在當時是做不出來。

雖然木耒一而再,再而三的對邢君建言:對戎狄無須客氣,只要是能取勝就行,無須講是什麼君子禮儀。

什麼先下手時為強、夜襲、半路襲擾、火攻、打完就跑這些招兒隨便用,但是邢君不以為然,當時所有的人的觀念都是兩軍大決戰。

其實不只是邢君和邢國的卿大夫,就連長狄也是這樣的想法,只有在他們處於劣勢時他們才那樣幹。

這次兩軍還是早早的就談妥,約了一塊地方進行大決戰。

大決戰就粗略的講一下吧。

兩軍對壘,戰車在前。邢國在戰車數量上略佔優勢,即便如此,司馬臨崎還是採納了木耒的一個小建議。

他將多出的 200 架戎車佈置在大軍兩側,準備伺機攻擊狄兵兩翼,或許能讓狄兵方陣大亂。

在陣中前方的戰車後面,是整齊列陣的甲兵。甲兵手持盾牌和兩丈多長的長矛、戈等列陣,在長矛陣周圍夾雜著弓卒。

按照臨崎他們的作戰方案,在戰車相互衝撞之後,狄兵的戰車必然會朝著己方方陣衝來,他們決定先徹底解決狄兵的戰車,然後再全力攻擊步卒方陣。

在戎車互相沖撞之後,邢國的戎車迅速掉頭,從後面攻擊狄兵戰車。與此同時,前方的甲兵則正面迎擊狄兵的衝撞。

,!

這只是個粗略的戰術規劃,具體要視情況而定。兩側那 200 輛戎車是增援己方戰車,還是直接衝擊對方兩翼方陣,得看實際戰況。

一聲令下,邢國的戰車仿若離弦之箭,疾馳而出,而狄兵的戰車早已咆哮著,朝邢國戰車猛衝過來。

讓衝撞地點距離己方方陣近些是既定方案,所以邢軍的戰車比狄兵的戰車起步較晚。

上千輛戎車齊聲咆哮,車輪飛速旋轉,大地彷彿都跟著顫抖起來。待到兩車轟然相撞,馬匹長嘶,木屑四處飛濺,金屬撞擊聲更是尖銳刺耳至極。

戰車上計程車卒們被震得氣血翻湧,有的甚至就被甩出幾丈遠。即便如此,但凡能從地上爬起來的,依舊怒吼著揮舞長戟,向狄兵的戰車展開反擊。

衝撞過後,雙方的戰車大概只有半數還能繼續前進。就如同預先規劃的那般,邢國的戰車開始減速掉頭,打算回頭攻擊狄兵戎車尾部。

而此時,狄兵的戰車,距離邢軍的甲兵方陣已不足百步。列陣的甲士們此刻同樣也是氣血翻湧,緊張地等待著馬車與長槍的撞擊。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捏了一把汗,畢竟一旦被擊中,十有八九不是身亡就是殘疾。

在狄兵戎車距甲士方陣不足 30 步的地方,弓卒趕忙射出了一批箭。再射出第兩輪箭的時候,有的戎車已經和戰陣相撞了。

隨後弓卒們便立刻後退,將陣地交給了那些手持長槍、長戈的甲士們。

:()春秋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