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
德昭看見趙匡胤卻嚇一跳,今天的趙匡胤在他的眼中實在太憔悴,'奇+'書'+網'待他請過安,趙匡胤才問:“這麼早到來,可是有甚麼事?”
語聲也顯得有些吃力,只是仍然透著帝王的威嚴。
德昭也不再猶疑,道:“昨夜在違命侯府……”
趙匡胤揮手截道:“那件事朕已經知道了。”
“叔父他身居高位,怎可以胡作非為,且目無王法……”
趙匡胤又截道:“他到底是長輩,你說話應該分輕重。”
德昭道:“孩兒只是擔心他做王爺已經是這樣,一旦做皇帝——”
“現在說這件事不是太早?”
“孩兒只是提醒父王防患於未然,為天下蒼生設想。”
“朕明白你的意思。”
“那父王的意思是——”
“金匣之盟,你是知道的了?”
X X X
根據宋史卷二四二杜太后傳:“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亟召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Qī+shū+ωǎng|‘臣所以得天下,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歲至泉,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喟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匣,命謹密宮人掌之。”
是所謂金匣之盟。
X X X
德昭又怎會不知道,應道:“這件事開始便大有問題。”
趙匡胤淡然一笑。“不錯,周世宗駕崩,恭帝繼位的時候年僅七歲,而朕就是現在去了,你們兄弟最年輕的一個也都已長大成人,怎能與恭帝這七歲幼兒相提並論?”
德昭追問:“父王當初所以答應立金匣之盟,是有苦衷?”
趙匡胤搖頭,“只是一點孝心,一份兄弟之情。”
“據說父王所以得天下,叔父功勞最大,此外當時的歸德節度掌書記趙普,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是虞侯王審琦……”
趙匡胤笑截道:“若沒有這種傳說,朕又焉能洗脫以下犯上的惡名?”
德昭揚眉道:“如此……”
“你叔父的野心當然也不小,這金匣之盟原就是一個圈套,卻也抓住了朕的弱點。”
“父王既然並不是出於本意……”
“君主又焉能有戲言,何況在場作證的,還有朝中三十六位大臣。”
“他們卻是那麼巧都在場。”
“這當然是他們預先約來,所以要改這個金匣之盟,並不容易。”
“天下得來不容易。”
“你叔父也應該知道的。”
“但是他現在……”
“到現在他其實還沒有闖出甚麼大禍。”趙匡胤微喟,頓一頓,道:“我們畢竟一家人。”
德昭搖頭苦笑,“父王若認為叔父這仍然不算得,孩兒亦無話可說,檀木箱子裡載的卷宗父王有時間無妨看看,還有這卷畫軸,乃是晉王府中畫師凌道子繪畫的昨夜違命侯府內的情景。”
他從袖子裡取出那捲畫軸放在趙匡胤面前。
趙匡胤漫不經意的攤開,一看之下,面色卻不由大變,一個身子也氣得抖起來。
“你那裡得來這卷畫軸?”
“偷來的。”德昭沒有隱瞞。“父王若是有懷疑,可以召凌道子或其他人來一問。”
趙匡胤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搖頭:“不必了。”
“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