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建立在道德不墮落的基礎上的。正由於對內有道德,才有資本有本錢對外不講信用,為所欲為,恃強凌弱,蠻橫無理。品德惡劣,混帳到底的,真的以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可以無所顧忌的,將這種作風耍到圈內來的,無論你是誰,勢力有多大,都將導致家族、君臣不和,官民離心,民族分裂,再強大,也是秋後的螞蚱,沒幾天蹦達的了。這種虛假之處還表現在,後來者中,沒有一個人從他們身上能總結出“盡行惡利無窮、我要向他們學”這樣的結論,也就是說,雖有作惡之人,但我卻無法得出繼續作惡的理由,恰恰相反,從無數個作惡多端的事例中,我們看到的結局都一次次警醒我,要盡行善,勿作惡。雖然這個過程複雜曲折,因人因時而異,報應有早晚,但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這種虛假的道德墮落,也從孔子的跡遇裡得到了證明。孔子及其徒子徒孫,在春秋戰國時期,受盡冷遇,四處不得志,何以後來能鹹魚翻身,一統中華民族的道德江湖、精神世界長達兩千多年?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也是如此。整個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道德上犯了大錯,走了彎路,用幾百年的血的教訓認識到了: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是萬萬不能的。一些真理,往往是透過被否定的過程才認識到它的正確性的,道德就是這樣。這也是孔孟復興的根本原因。
第三 人退回到動物階段,道德規律就失靈。古人云:衣食足則知禮儀,倉廩實則知榮辱。一個人如果連生命、連起碼的生存都維持不了,就不是人了。易子而食,需要多麼的兇殘,動物尚且不會為,但人卻能做出來。不論生活條件多好,道德水平多高,一旦遭遇連年大災,老百姓大批餓死,強盜打劫、為非作歹、造反,就會如火如荼,成為聰明之舉。易子而食也就在所難免。總比都餓死強吧。這時再講禮儀廉恥就是唱高調。道德無非就是上層建築而已,根基都沒了,上層建築能憑空存在?能不垮塌嗎?這種由於無法生存導致的道德規律失靈的情況很少遇到,即便出現,也是偶爾的短暫的,在下面的討論中將不予考慮。
能給道德帶來致命一擊的,只有迅猛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它是徹底地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的土壤,令原有條件喪失並一去不復返。這條件是再無法恢復的,道德規律的作用才是真正喪失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節 現代化城市的出現
交換的需要,產生了金錢,分工的需要,才產生交換。是什麼引起分工的呢?按已有的常識,大家都知道是生產力。其實不然。從根本上說,生產力是決定著分工,但人們忽視了一箇中間環節。直接促使分工產生的條件,不是生產力,而是眾多的人,是眾多的密集的人群。社會分工與眾多的密集的人群之間的關係是父子關係,生產力與社會分工之間類似於祖孫關係。
任一新商品、新服務、新行當,首先都需要有市場有需要,否則,就沒有存在發展壯大的可能性。這市場這需要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人。也許有的是生產的需要,比如鋼材,人不會直接需要它,是生產各種機器裝置等需要它。機器裝置又是來幹什麼的?無論拐過幾個彎,這種東西最終都是為人服務的,脫不了吃穿住行等與人的需要密切相關的領域。這人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必須有足夠的消費者存在,才能托起一個新行業。比如眼鏡店,每人配一付眼鏡正常至少應該使用一年,如果把眼鏡店開在偏僻的鄉村,很難靠眼鏡店賺錢維持生活,在城市裡就不一樣了。在幾十萬上百萬人口的城市裡,別說一家兩家,就是十家二十家同時開眼鏡店,生意也會好得很。就是人多這一條原因。比如心理醫生,專門為心理有疾病的人看病,多少人中能有一個患者呢?頂多也就百分之幾的比率吧,靠此謀生,每一個醫生每天每月每年需要多少這樣的患者呢?現實中,每個大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