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觀察著這座城市,在標定各個區域。

不奴族在羅馬人的腹地向著西面飛馳;阿蘭人和羅馬軍團在亞美尼亞糾纏;嘆息之牆的南面,帕提亞大軍將羅馬人營寨牢牢圍死。

一條羅馬人的三列槳戰船,正在黑海的南部,劈波斬浪沿著海岸線,向著東方航行。

羅馬人的海軍主力是三列槳戰船,更大的是四列槳和五列槳戰船。

羅馬三列槳戰船的建造採用了“榫接”法,這是一種從古希臘人和迦太基人那裡學來的技術。榫接法透過將木板用榫卯結構連線在一起,形成堅固的船體。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船體的強度,還增強了其在海上的穩定性。船體的龍骨通常由堅硬的楓木製成,而船體板則使用松木,加固的肋骨則採用橡木,這些材料的選擇確保了船隻的耐用性和堅固性。

三列槳戰船配有風帆,但它的名稱來源於其獨特的槳手配置。每側船體分為三層,每層槳手的數量和職責不同。上層槳手(thranites)負責最外層的槳,中層槳手(zygites)負責中間層的槳,下層槳手(thaites)則負責最內層的槳。每層槳手的數量大致相等,每排大約有50名槳手。這種配置使得船隻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速度,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機動性。每條戰船,配備的水手大約在150到170人之間。

,!

三列槳戰船的尺寸相對較大,通常長度在30到40米之間,寬度在5到6米之間。這種設計使得船隻能夠在海上快速航行,同時也能搭載更多計程車兵和武器。三列槳戰船的排水量大約在100到150噸之間。

羅馬三列槳戰船不僅在速度和機動性上表現出色,還配備了多種戰鬥裝備。船首通常裝有一個青銅製成的撞角(rostru),用於在海戰中撞擊敵船,破壞其船體結構。此外,船上還建有高高的船樓和船頭堡,這些結構不僅提供了良好的視野,還為士兵提供了戰鬥平臺,使他們能夠在接舷戰中佔據優勢。

三列槳戰船主要用於近海作戰,其平底設計使其能夠靠近海岸航行,適合在地中海的淺海區域活動。這種船隻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作用,還在羅馬的海上貿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儘管其主要用途是軍事,但三列槳戰船的設計也使其能夠在必要時進行長途航行,運輸士兵和物資。

公元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在其著作《歷史》中詳細記載了三列槳戰船的結構和用途。

羅馬三列槳戰船是古羅馬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先進的建造技術和獨特的設計使其在地中海的海戰中佔據優勢。透過榫接法建造的堅固船體、合理的槳手配置、高效的戰鬥裝備以及良好的航海效能,三列槳戰船不僅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在羅馬的海上貿易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船隻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為後來的航海發展奠定了基礎。

船支的速度很快嗎?

三列槳戰船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8節以上,巡航速度大約為6節。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槳手可以間歇性划船6-8小時,或者夜晚輪班划船,全天推進80-100公里。

海船最可怕的不是每小時速度,而是利用風帆,就算船員睡覺,值守的水手,依然能夠操作風帆,白天和黑夜不停的航行,而人馬卻不可以白天黑夜一直行動,人馬都需要休息。

羅馬艦長知道從特拉布宗到巴統,他們只需要兩天,而騎兵最快也需要三天半。

如果,巴統失守,特拉布宗也失守,那麼他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返回最近軍港錫諾普,那裡駐紮著一支三十條海船的羅馬海軍艦隊,同時那裡也有兩千羅馬衛隊可以登船作戰。

另外,他們還需要通知羅馬沿海的所有城市,敵人來了!

身材高大、面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