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臨床試驗的審批搞定之後,接下來就是向社會募招人員的時候了。

人體臨床試驗一共分三期。

第一期試驗是為了觀察藥物的安全性和代謝過程,需要在健康人身上試驗。

一般情況來講,新藥試藥的第一期是最危險的,在這之前都是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動物沒有問題不代表用在人體上也沒有問題。

多少新藥是卡在了這個階段,最終被否決掉。

所以每一款新藥推向市場都是需要重重考驗,歷經磨鍊,才最終成為一款推向市場,面向患者的藥物。

新藥研發是一項投資高、風險高、週期長、競爭激烈、利潤高的工程。

據一些大資料統計,新藥研發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先導化合物的確定、最佳化、臨床試驗到最終擺放在藥櫃銷售需要的時間平均15年,而成功率只有0.01~0.02%。

據統計,耗費平均耗費66億美元,工作700萬小時、6585次試驗和423名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能產生1個新藥。

如此可見,產生一個新藥是多麼多不容易。

治癌通用藥在星辰製藥倒不需要那麼久,主要是侯耀林他們拿到治癌通用藥的資料時,這些工作都已經做完了,現在侯耀林製作出來的治癌通用藥只是走個流程,消耗的資金、試驗數量等都遠沒有那麼高。

治癌通用藥雖然只是做個流程,但這個流程是必須要做的。

不過倒是不必擔心,只要有錢,有職業試藥人願意做這方面的工作。

第二期、第三期是為了觀察藥物的有效性,就需要選擇真正的病人來做試驗。

正如這個治癌通用藥,治療的都是癌症病人,不管是什麼癌症都行,這一類病人還是相對比較好找一點。

畢竟癌症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絕症,只有少部分人在早期、中期發現配合現有的藥物治療能夠痊癒,晚期人員基本就是在等死。

只要有這個希望,誰也不想死。

所以試藥看似麻煩,實則也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當天晚上,在專業網站上,星辰製藥釋出了關於募招治癌通用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的訊息。

試藥的組織在華夏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年了,特別是近幾年網路通訊技術的發達,這種組織就更多了。

這些組織是分佈在一些大城市裡面,全國人數達到數萬甚至數十萬之多。

這些人都有自己的人脈,可以說一有新藥需要臨床試驗的訊息,都能夠得到訊息。

楊成峰,今年三十五歲,是潛伏在杭城大學城附近的藥頭,藥頭也就是試藥族的組織者或者說是中介。

楊成峰在曾經也是某某大學的研究生,出身於貧困鄉村地區,家裡面有五個弟弟妹妹。

當時他考上了浙省醫藥大學的研究生,這是一個非常牛的專業了,可是為了讓他上大學,家裡面已經是砸鍋賣鐵供應他上學了。

在大學期間,他更是身兼數職,拿了各種獎學金,但想要如此就能夠拿到足夠的學費依然是不可能的。

隨著開學時間越來越近,如果再籌不到學費,楊成峰恐怕只能放棄上研了。

楊成峰當時已經絕望了,只能辜負父母的期望。

後來一個同鄉會上認識了一個老鄉,知道楊成峰經濟困難,表示有好的工作介紹給他,可以解決他當下的難題,那就是成為一個試藥族。

楊成峰本身的職業就是學醫的,當然知道做這種試藥是一件危險性極大的工作。

可是,除了這個辦法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自己的難題呢?

楊成峰咬咬牙,最終成為了試藥族之中的一員。

不得不說,試藥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