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氣虛者固宜矣,若是血虛,豈不助氣而反耗陰血耶?是謂血病治氣,則血愈虛耗,甚而至於氣血俱虛。故治病用藥,須要分別氣血明白,不可混淆!

愚按經雲,脾胃為氣血之本。若陽氣虛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六君子湯;陽氣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亦用前湯加炮姜;若胃土燥熱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四物湯;若脾胃虛寒而不能生陰血者,宜用八味丸。其餘當更推五臟互相生克而調補之。

一儒者,每勞役則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餘謂此脾胃氣虛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陳、四物、黃柏、知母之類,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先以六君子湯加炮姜,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也。蓋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

牛黃抱龍丸 治風痰壅盛,或咳嗽發熱,或發驚搐等症。

牛黃 雄黃 辰砂 天竺黃(各四錢) 麝香(一錢) 牛膽南星上為末,甘草湯糊丸皂子大。每服二丸,薑湯下。

柴芍參苓散 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洩瀉。凡病後宜用此調理。

柴胡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當歸(各五分) 甘草 丹皮 山梔(炒,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或作丸服。

五味子湯 治咳嗽,面板乾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五味子(炒) 桔梗(炒) 紫菀 甘草(炒) 續斷(各五分) 竹茹(一錢) 赤小豆(一撮)

生地黃(二錢) 桑白皮(炒,二錢)

上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姜附赤石脂硃砂丹 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洩、腎洩等症。

附子(生) 乾薑(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和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茯苓丸 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或赤,或濁,或不利,並宜服之。

赤茯苓 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幹,別取熟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人參救肺散 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尾(二錢) 熟地黃(二錢) 白芍藥(一錢) 蘇木(半錢)

黃(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半錢) 蒼朮(一錢) 陳皮(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短氣不足以息,要須識此。吾妻嘗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暈去,服童便而醒,少頃復暈,急煎服荊芥,隨醒隨暈,服止血止暈之藥不效,忽然嘔吐。予以童便藥汁,滿於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間吐出米飯及齏菜碗許,詢問其由,適方午飯,後著惱,故即崩而不止。予悟曰∶因方飽食,胃氣不行,故崩甚。血既大崩,胃氣益虛而不能運化,宜乎服藥而無效也。急宜調理脾胃,遂用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煎服之。服未半而暈止,再服而崩止,遂專理脾胃,服十數劑胃氣始還,然後加血藥服之而安。若不審知食滯,而專用血崩血暈之藥,豈不誤哉!

愚按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液。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