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穩見長,而不是快、猛、狠。
也就是說,蕭懷玉是故意的,他要在李風雲最擅長的領域,用李風雲最擅長的手段,打敗李風雲,徹底摧毀李風雲的信心。雖然這樣做,蕭懷玉同樣也損失慘重。
“如果大慧法王不出手,我多半會輸,我打不過他,即便在我最擅長的領域。他太難對付了,簡直就是個瘋子,為了打敗我,他根本不顧自己的性命,只要能同歸於盡。而且,只要他活著,他就會不停地進攻,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個,我做不道!”
這個念頭在心頭揮之不去,即便李風雲知道,這正是蕭懷玉想在他心中種下的東西。
“阿彌陀佛,李將軍若是心魔難除,不妨念一念《心經》,或有幾分效果。”大慧法王道。
李風雲心中一動,當初他走火入魔時,不就是依靠《心經》、《清心咒》和《中庸》才強行將心魔壓制住嗎?如今這種情況,其實也是一種心魔。
想到這裡,李風雲盤膝坐在地上,輕聲念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致曲。
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這幾段文字已經滲入到李風雲的骨子裡去了,不知不覺中,就將這段混合了《心經》、《清心咒》和《中庸》的文字唸了出來。
大慧法王聽了李風雲的經文,眉頭緊皺,開口問道:“李將軍,你念的是什麼經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非是這樣,莫不是你念錯了經?”
他雖熟讀佛家經文,但對道家經典《清心咒》和儒家的《中庸》並不瞭解,所以才有此問。
李風雲哈哈大笑道:“沒錯沒錯,就是這經文。施主我入魔不淺、執念甚深,光靠佛教的那個什麼香蕉菠蘿心經哪裡能成?必須是佛家,道家,儒家的經典一起來,這才奏效。
佛家的不行,還有道家的,道家的不行還有儒家的,三家揍一個,保準沒問題。這叫三教合一,天下無敵。”
“三教合一?”大慧法王喃喃自語,眼中精光一閃,若有所思。
“不錯,就是三教合一。”李風雲笑嘻嘻地道,“你瞧,佛教,道教,還有儒家,各有本事,千餘年來爭鬥不休,你打我,我砍你,一家得勢,另外兩家就倒黴,為何不能彼此相容,相互融合,化為一教?法王,我看你天生慧根,是可以擔當大任的人,莫如就將這三教合一的事情擔當起來,從此天下太平,一片祥和,豈不是比渡我這個不開化的蠻人更有意義?”
李風雲胡亂教唆,他可不知,他這一番信口胡言,居然真的開啟了三教合一的歷程,數百年後,一門集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