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世襲親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幾日後,周東等人來到寧夏,寧夏巡撫安惟學給周東一行做了豐盛的接待和安排。這安惟學字行之,山西臨汾人。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行人。歷工部郎中,出平涼知府,任陝西右參政、浙江右布政使、陝西左布政使。後因攀附劉瑾,於正德年間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他知道周東是劉瑾的義子,深得劉瑾的寵信,自然不敢怠慢。席間周東向安惟學道:“多謝安大人盛情款待,我等幾人受劉公公之名負責度田,因初到寧夏,對各邊情況不太瞭解,後續可要時常來打擾安大人了。”安惟學道:“周大人言重了,各位在寧夏有任何需要,儘管傳話,下官定當全力辦妥。”周東道:“安大人對寧夏的軍屯田畝和軍戶狀況可有了解?”安惟學道:“寧夏地接蒙古,邊界遼闊,當年屯兵較多,太祖年間屯田有五萬多頃,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大多的田畝都集中在當地王爺和軍官名下,真正士兵軍戶的田畝已經不到二萬頃了。”周東道:“當地的王爺是哪一位呀?”安惟學道:“是安化王朱寘鐇。”周東驚訝道:“原來是安化王!”心裡不免有了些擔憂。
原來這安化王朱寘鐇是慶靖王朱栴的曾孫。這朱栴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任慶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封地慶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本應移駐封地寧夏鎮城(今寧夏銀川),因為當時寧夏地近邊外,是一個新設立衛所的戰區,尚難保障親王的安全和承受王府龐大的經濟負擔。朝廷命令慶王暫時改駐韋州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就近由延安、綏德、寧夏的租賦供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授權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負責鎮守塞上疆土。二十七年(1394年)“冊指揮孫繼達女為慶王栴妃”。於是慶王在韋州成婚並居住長達九年的時間。洪武三十年(1397年)始建府邸。在寧夏軍衛建制完善,屯墾經濟發展和邊塞大局穩固以後,於建文三年(1401年),朝廷命親王遷往寧夏鎮城,暫時以寧夏衛衙署作為臨時王府。朱栴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明成祖非常讚賞,令每年到韋州透夏。
永樂五年(1407年),朝廷派內官太監楊升,工部主事劉謙、王恪和欽天監陰陽劉俊卿到寧夏,共同負責籌備建造新王府事宜。但是慶王當時思親求返內地相當心切,自己阻止了建造王府工程。當南遷要求被朝廷一次次拒絕以後,他才對王府陸續進行擴建,使這座新王府成為當時塞上壯觀宏偉的建築群。
宣德初年(1426年),朱栴上言寧夏卑溼,水泉惡,乞仍居韋州。不許,令歲一往來,如明成祖時。不久有護衛人參奏朱栴不法,又有宦官馬安住誹謗朱栴,朱栴不自安。宣德五年(1430年),請求入朝不許。
正統初年(1436年),寧夏總兵官史昭參奏朱栴不法。正統三年(1438年),朱栴請徙國躲避史昭,明英宗沒有答應,朱栴鬱郁成疾,一病不起,於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慶王府,享年61歲,諡“靖”,史稱“慶靖王”。慶王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6朝,享藩47年。
慶王死後,由其第三子朱秩炵繼承王位,永樂十九年(1421年)受封安化王,弘治五年薨,諡號曰惠懿,壽七十七。慶王一族相對長壽,朱寘鐇正是朱秩炵的孫子。朱秩炵去世後,其孫朱寘鐇作為安化王長孫(“長孫”為明朝郡王孫輩繼承人的封號)在弘治五年正式襲爵。所以這安化王朱寘鐇雖然年齡才五十來歲,但輩分特別的高,是當今皇上朱厚照的曾祖輩,又是當年九大攘夷塞王的後裔,在當地的影響力非常的巨大。
周東心想安化王如此背景,自己最好不要去惹他了,只能從軍官和士兵處做文章了,於是又問道:“此地的總兵官是何須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