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修補工藝(第2/2頁)
章節報錯
鑽頭的鑽桿兒,隨著繩子來回伸縮的慣性,一個個孔就打成了,不管碗盆厚薄,要注意不能打穿。
一整套的鑽孔、拼兌、楔釘,(好像拼兌時要在介面處塗抹一層類似於白石灰、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均勻完全做好後晾乾洗掉)對力度深淺的掌控、對拼兌的精確、輕重緩急的把握,簡直就是一首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霓裳羽衣曲,交給你時甚至做到“滴水不漏”。
倭國國立博物館珍藏的宋朝龍泉窯青釉花口、螞蟥絆碗,那個修復工藝就是“鋦”。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生活的逐漸變好,誰家的鍋碗破損,打掃進垃圾筐直接扔掉,再沒有人想著去把它鋦起來,這些“鋦匠”慢慢也就淡出民眾視野,像“箍桶匠”、“釘秤匠”、“銅匠”、“錫匠”、“磚雕匠”、“篾匠”等等手工藝人一樣墜入歷史的塵埃。
在文物修復過程中,除了鋦補,還有金繕、鑲扣、粘補等工藝。
“金繕”是一種器物的修補工藝,以大漆為粘合劑,將碎片粘合,以金粉、金箔修繕,不以殘破為陋、在殘破之中,生命的物哀、自然的聲息被呈現的婉轉、曲折、又綿密悠長。讓破舊的器物得以重煥異彩、再次耀目、宛若重生。目前最多應用在玉手鐲斷裂後的修復。
“鑲扣”工藝在國內由來已久,多見於瓷器、漆器,修復工藝中多用於修復完成後的器物表面的裝飾。
“粘補”現實中多用於文物的修復,鐵器、青銅、陶器、瓷器斷裂部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繁瑣、而又枯燥,清理、拼接、粘接、補石膏、打磨、上色。鄭州博物館一件商代陶壺,據說挖掘出來時碎成200多片指甲蓋大小的塊狀物,工作人員花了一個月時間才完成修復,由一堆碎片形成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壺的樣子。
實際工作中往往不能以單一一種工藝就可以完成修復,經常是多種工藝並用,極其繁瑣複雜,需要高超的手藝,還有極強的耐心。
破損的碗是唐宋時期的,碎片也是。依靠現在高超強大的科技,輔以傳統精妙絕倫的修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