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會在哪裡。
舟船會從下游向上遊行駛,其實也是因為傳統舟船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已——傳統渡河用的舟船都以船槳為主,為了省力自然是順江而下更快捷方便一些。可是新式舟船有動力系統,即便是組成了浮橋,也可以開啟發動機來抵消一部分河水的衝力。
所以帶發動機的新式舟船如果不想在在場上再玩一次轉向,它們就應該從下游逆流而上更安全實際一些。這是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和指揮官們的指揮與想法沒有什麼必然聯絡。
時代的進步讓搭建浮橋的速度比原來更快了,坦克穿越壕溝的辦法也比原來更多了。為了對付那些5米多寬的反坦克壕溝,明軍這一次準備的是更加先進的架橋坦克,這東西聽起來很是高大上,不過卻實在沒有什麼新的技術和創意在裡面。
和現在那種結構複雜的架橋坦克不同,大明帝國使用的架橋坦克其實只是另一種古老裝置的現代化演繹:明軍直接借鑑了古代護城河上的吊橋設計,將它移植到了1號坦克的正前方,就設計成了一款時尚簡約風格非常足的新裝置。
當然,為了減少前方吊橋裝置的重量,這座長達10米的橋體大部分結構是木頭的,並且大量採用了三角支撐結構。1好坦克為了攜帶這個橋體,在車身後面還加裝了大量的配重,拆掉了原本的炮塔,換裝了一臺發動機,用來拉扯和釋放揚起吊橋的繩索。
為了支撐前面的吊橋重量,橋體靠近坦克自身的方向上,還加裝了兩個小輪……這架橋坦克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只要開進到反坦克壕溝邊上,釋放纜繩讓橋體如同吊橋一樣落到對面去,就可以了!(未完待續。)
167身不由己
在準備了架橋坦克還有新式的浮橋這兩樣裝備之後,新軍還為自己準備了更多其他的殺手鐧。首先就是集中使用了1號突擊炮,這一次差不多將所有生產出來的突擊炮都投入到了前線作戰,它們裝甲更厚,而且擁有對固定防禦工事威力更大的低膛壓75毫米短管火炮。
還有就是新式的1號坦克。這些改進型的1號坦克擁有更厚實一些的裝甲,還有一個更大的炮塔——容納4個人作戰使用,減輕了車長的作戰壓力,算得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些新式的坦克讓大明帝國的裝甲部隊更容易指揮操控,協調性提高了幾乎一倍以上。
集結了如此重兵,還調集了不少原來部署在臺安附近的重炮,事實上明軍在調兵山部署了重兵的訊息,金國透過自己的間諜網路,也知道了不少訊息。因為如此規模的兵力,不可能真的滴水不漏的隱瞞下來,畢竟雙方只隔著一條不足千米寬的遼河。
實際上,由於進入枯水期,遼河上游的河面已經萎縮到了200米左右的地步。雖然淤泥還有其他問題作祟,強渡依舊危險重重,可是卻已經沒有當初估計的那麼困難了。金**隊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在上游地區埋設更多的地雷,企圖加強這部分地段的防禦能力。
……
“陛下!上游地區的調兵山,是被明**隊主力拿下來的,現在他們捨近求遠,兵力再一次南下,其中透著詭異不能不察啊!”剛剛從吉林趕回前線,因為和談暫時失敗被葉赫郝連斥責了半晌的葉赫郝蘭開口對自己的主子勸說道:“明軍攻擊的重點,一定在上游,而不是下游!”
“現在情報分成了好幾個觀點,朕有什麼辦法?在盤錦附近的細作確實看見了大量的明軍坦克,飛機偵查也是一個結果,難道你要朕裝作看不見麼?”葉赫郝連這些天也被無窮無盡,來自各個方向上的情報給折磨的快要瘋掉了。
首先大量明軍在盤錦集結的情報就有很多,這些情報無一不證明了,明軍要在海城要塞附近展開攻擊。緊接著就是來自調兵山的訊息,這些情報證明了對面的明軍正在向調兵山集結大口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