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能夠在兩年之內讓遼東恢復到戰前水平都算是萬幸了。

“難啊,難……”王珏將司馬明威發給他的一封說到此事的電報放在自己的辦工作上,揉了揉鼻樑,輕聲的給這件事下了一個定義。他也對這種事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無非就是給當地稅收上的優惠,撥款重建當地的住宅並且安排難民們回覆生產……這些工作龐雜而且漫長,任何一個人都要頭疼許久。

這一刻,王珏甚至有些慶幸自己已經被調離了遼東,因為如果他還在那裡,現在頭疼的就不是司馬明威,而是他了。這些天王珏整理了一下有關裝甲部隊研究辦公室的各種工作日誌,不緊不慢的瞭解著這個部門從成立以來都進行了那些工作。

他知道陳昭明最近正在緊盯的,是2號坦克的底盤生產工作,這個專案在保密階段的代號是烏龜,一個不響亮卻容易讓人想起裝甲這個詞彙的選擇。而這段時間,上馬立項的還有裝甲運兵車,以及更先進的卡車研發專案。

事實上,這個看似不大的部門,已經對整個大明帝國的軍隊產生了無比巨大的影響。從單兵自動武器的設計研發還有生產採購,一直到裝甲部隊的理想結構,都有專門的人員在研究和監督。陳昭明就好像一臺新軍培訓出來的標準工作機器,在這裡生根發芽,創造了一個和新軍一樣活躍高效的部門。

陳昭明正在兢兢業業的為大明帝國打造著一個理想的裝甲兵團,他過問每一種相關武器的研發,大約有200人專門在辦公室內統計來自前線計程車兵戰鬥報告,還有武器問題反饋。這些人把問題匯總並且歸納出最嚴重的部分,然後陳昭明就會安排另一組專門負責的幹部接手,召開會議折磨生產廠家和所有相關的人,一直到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止。

然後更多的相關人員開始介入,包括解決問題的成本核算,基於生產環節的簡化和逆推。等到拿出方案1方案2,一直到方案11,方案12,最終選擇出最好的來,再招標生產……

整個流程王珏從頭看到尾的時候,自己都被其複雜程度給震驚得冷汗直流。他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無聊而且程式化的東西,陳昭明卻能甘之如飴的堅持迴圈下去。他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有無數人用近乎於吹毛求疵的態度,去雕琢一個相差幾毫米的裝備。

而一直到他看見那些每天翻找著記錄表格,工作幾乎可以用無聊這個詞來形容的女文職人員們,認真抄寫每一條來自前線的戰鬥報告並且將它們匯總的時候,他終於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事情,他和朱牧兩個人異想天開的有關坦克的奇想,給至少兩萬以上的人帶來了麻煩,或者說是工作機會……

很久以後,他也明白了,那些將坦克上的每一公斤的重量都反覆權衡的人,那些苦熬在漫長會議之中,依舊還認真做著筆錄的人,他們無非是為了獲利而已。一張張鉅額的訂單讓他們坦然面對任何摧殘,為了獲得那些天文數字一樣的收入,他們願意把一件武器做到完美無缺的地步。

在這種近似於虐待的過程中,大明帝國誕生了許許多多為後世稱道的經典武器:威遠3型機槍,33式8毫米衝鋒槍,1號坦克,2號坦克,1號突擊炮等等……而隨著這些武器在戰爭中大放異彩,一個叫做裝甲部隊研究辦公室的部門,也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存在。那個時候它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外號:裝甲兵之母。

“陳昭明這個傢伙……真是深藏不露啊。我推薦他的時候,還真沒想過,這傢伙能在這個職務上,做出這麼一番成績來。”王珏想起陳昭明建立這個裝甲部隊研究辦公室的規章制度的時候,處處透露出來的新軍內的那種幹練的風格,臉上掛滿了欣慰的笑容。

人們總是抱怨自己沒有發揮才華的舞臺,可機會往往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陳昭明確實有才華,可他自己認為自己最值得炫耀的,還是勤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