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依託各種戰壕掩體甚至彈坑戰鬥,寧死都不願意後退一步讓出自己的防線。

很快大明帝國的傷亡人數就上升到了2000,不過他們開啟的渡河區域也越來越大,浮橋已經搭建完畢,第一輛改裝型1號坦克轟鳴著引擎渡過了鴨綠江,讓忙碌的大明帝國工兵們發出了一陣歡呼。(未完待續。)

291他們可不想等太久

1號坦克的改進型在大明帝國的裝甲部隊序列裡,已經算是需要淘汰的舊式裝備了。大明帝國大約裝備了1100多輛這種過時的坦克,大部分都配發給了機械化步兵師,作為掩護步兵的裝備使用。

這輛渡河的1號改進型坦克屬於第2集團軍第2步兵軍的機械化步兵師,這個師裝備了大約40輛坦克,是其裝甲團中的一個坦克營。該團的另一個營裝備的是40輛新式的裝甲車,敞開式的結構讓這種裝甲車可以搭載8名士兵。

類似這樣的裝甲團,在大明帝國機械化師的基本要求裡,都必須至少存在一個。不過因為裝備的關係,有些裝甲團裝備的是1號改進型坦克,有些裝備的是更先進的1號突擊炮,而有一些部隊裝備的是更老舊的1號普通型坦克。

因為大明帝國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擴軍速度太快,或者說主要是裝備更新的太快,所以部隊存在著好幾代產品同時服役的狀況,畢竟有很多裝備雖然有了更新的裝備替換,可是還有很多部隊連舊款的裝備都沒有,直接淘汰未免太過浪費了。

於是,就出現了多種武器混雜的非常不利於後勤補給的局面出現——大明帝國的後勤部隊也發現了這種問題,所以在接下來的軍隊改建中,要求一線作戰部隊儘可能在軍一級的部隊編制上,實現裝備的儘可能統一。

就在河畔上還到處橫飛著曳光彈的時候,這輛1號改進型坦克很快就用自己的履帶卷著淤泥開到了需要它的位置上,日軍士兵用輕武器猛烈的攻擊這輛明軍的坦克,卻只能在它的身上留下一片淺淺的彈坑。

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已經非常明朗了,大明帝國的第二輛和第三輛坦克相繼渡過了鴨綠江,很快這些坦克就已經從容的建立了穩固的橋頭堡。日軍不是沒有試圖反擊大明帝國的部隊,可是在損失了數百名士兵之後,他們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嘗試。

20毫米口徑的機炮配合上明軍的輕重機槍,形成了密不透風的火力網,讓日軍的任何嘗試都只能鎩羽而歸。明軍不慌不忙的擴大著自己的灘頭陣地,掩護身後的工兵搭建更多的浮橋,以便讓己方的主力部隊儘快渡河。

要知道第2集團軍還有兩個裝甲師在鴨綠江的另一邊等待著參戰呢,如果這些配備了2號坦克的精銳部隊渡過了鴨綠江,前線的明軍指揮官們就可以對這場渡河之戰說一句穩操勝券了。

“什麼?你再說一遍?明軍的轟炸機空襲了我軍陣地?他們正在渡河?在177號陣地?”宮本有仁端著電話,聽到了前線指揮官的彙報。也幸虧日軍因為通訊系統整合不太好,很多電話線都是直通前線的,雖然一部分電話線被明軍的雷公1型俯衝轟炸機給摧毀,可是還有一部分仍然可以通話。

宮本有仁在第一時間內就得到了明軍渡河的訊息,他也下達了反擊的作戰命令。可惜的是一線日軍部署的兵力雖然不少,可是精銳並不多,在明軍的反覆突擊下,現在只能被動抵抗,早已沒有了反撲奪回陣地的心思。

而另一方面,日軍的91式戰車部隊還有更多的精銳步兵現在都還在二線公路上,根本無法立刻趕往爆發戰鬥的區域,給予友軍部隊更多的支援。

“看來不能完全按照計劃展開預先的反擊了,讓二線炮兵部隊執行‘碎玉計劃’吧!”宮本有仁眼看著自己的防禦計劃因為明軍的優勢空軍攪局陷入了被動,只能先拿出一部分反擊力量,分批次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