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重重的後退了幾步才站穩。整個手臂感覺一股寒氣襲入,瞬間冰冷刺骨,趕緊用內功抵擋才得以緩和。

“天陰掌?”朱寘鐇驚訝的道。

“不錯,好雄厚的內力,居然能接本座全力一掌。”劉瑾的天陰掌已經練到了十重境界,加之五十年的功力,這一掌足足可以擊斃一頭大象,沒想到朱寘鐇實實的給接了下來。

這劉瑾和王振一樣是太監,所有的武功都以陰狠、毒辣為主,他們的功夫中都帶有一股寒氣;而朱寘鐇武功是繼承了吳與弼的正宗儒學心法,所有的武功中都帶有陽剛和鴻儒之氣。雖然陳獻章在吳與弼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和心悟,但基本的功法還是正宗的鴻儒功法。當年王振和吳與弼本就水火不容,兩人武功也是一陰一陽,相互牽制。現今,兩人的傳人又遇上,那簡直新仇加舊恨,仇深似海,無不想把對方斬盡殺絕。

“你這閹賊,居然會如此多陰毒的絕學,居心叵測,朱厚照這小屁孩早晚都是你砧板上的肉,今日不收了你,我朱家大明遲早被你所篡。”說著朱寘鐇運起真氣,騰飛在空中,只見斷劍被吸上空中,風聲鶴唳、草木橫飛,周圍的瓦片和樹葉紛紛被捲起。一道白色光影快速閃過,朱寘鐇化作一柄巨大的長劍飛擊向劉瑾,這正是心悟劍法的“白沙一劍”。

,!

心悟劍法是陳獻章從師傅吳與弼的崇仁劍法中提煉和頓悟出來的。陳獻章離開師傅吳與弼後回到江門後,在山中靜坐了三天三夜,悟得“虛明靜一者為之主”,以為劍法中“心”具有主體、主宰的意義。心悟劍法的機理就是要心與劍,心與人,心與物達成一體,然後才可以做到劍與人、劍與心、劍與物達成一體。只要心與劍合,心與理合,劍與人合形成了心無內外、理無內外、劍無內外的內與外合一關係,那麼就能達到心與劍合,人與劍合,人劍無內外的境界。心與理、心與劍、劍與人雖然是合一的,但心對於理、劍、形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天地萬事萬物,各種劍法、武學全因心而存在,因心而變化無窮,因心而不斷創新和提升。陳獻章的武學可以說完全是獨樹一幟,無限高度的,在武學機理和武學創新上來說,整個大明無人能出其右者。

這“白沙一劍”是心悟劍法的至高一劍,是陳獻章晚年悟出的心劍境界。晚年的陳獻章已經達到“靜中養出端倪”的境界,陳獻章特別注重“靜”與“劍”的工夫,因為“靜”即不累於物,不溺於俗。“靜”可以去擾,“靜”能平心氣,“靜”中有思,“靜”中有悟,“靜”中能養出“端倪”。何謂端倪?“心可得而擬,口不可得而言”。這“端倪”能意會到,但還真不好說出來。關聯到“劍道”,它實際是對“武學機理”的一種體驗式的理解,是一種直覺思維,也是一種無窮無盡的創新之道。所這“白沙一劍”就是每個人對劍法和劍道的一種領悟和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使出威力都不一樣,是心意與劍意的一種交融,無招無式,無上限。隨著每個人對“心、意、劍、氣、道”的領悟,可以無上限的提升威力,到了高層境界,完全不需要形式上的劍,萬事萬物皆可為劍,飛葉摘花,劍氣殺人。晚年的陳獻章已經到了“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無上境界。朱寘鐇這一劍,雖說沒有達到陳獻章的無上無我的境界,但已經達到萬物歸心,人劍合一的境界,威力足可開山劈石,穿巖削頂。

:()王陽明之馭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