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修補工藝(第1/2頁)
章節報錯
春節期間劉叔在帝京沒有來北海,我把劉嬸接過來和我們一起過年。
每天劉嬸帶李佳去銀灘海邊玩耍,他也強調,“爸爸說在不影響玩的情況下,先把作業做完”,好像“玩”才是主要目標,“作業”只是順帶完成。
這一點倒也符合他的年齡,五歲的孩子,你還能指望他做什麼呢?不作妖給你搗亂就行了。
劉嬸直誇李佳聰明伶俐,善解人意。
我笑笑:“這算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
劉嬸作勢要打我的樣子:“說什麼傻話,孩子這麼聽話懂事,你燒了高香了。”
開學後一段時間,電話裡爸爸說李佳大體上還行,大概年齡確實小了點兒,課堂上不能好好的遵守紀律,好在任課老師看在我爸爸的面子上,最大限度的理解包涵。
春節後又過了幾天劉叔才從帝京回來,他說對隋唐大運河遺址的研究很順利,應該很快就會被宣佈為文化遺址。
隋唐大運河遺址一帶的文物買賣線上,沒有了青皮的影子。
我覺得這件事一定和劉叔有某種關聯。
後來還知道了隋唐大運河遺址公園順利透過3A評審,劉叔也功不可沒。
送過去的土球和蓮藕,果真沒有太大的科研價值,只能說極其稀少,要想得出結論,還需要繼續研究。像劉潔說的那樣,沒有社會危害性,沒有經濟價值,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資源沒有實際意義。
如同山體裡面的水,石蛋一樣,只能懸而未決、就此罷休。
那幾個箱子是劉叔打算收藏的碗碟之類,給我留下來兩隻碗,加上原來那面銅鏡,讓我長期保留,“有相當的儲存收藏價值”。
還把從北京帶回來的物品中拿給我兩隻瓷碗,交代可以自己留著玩、千萬別出手,容易出事。
我左看右看,看不出什麼異常,和剛挖出來的沒有什麼差別。
劉叔笑著和我解釋,說這兩個是復原品,一般人看不出來。
根據劉叔的解釋,這兩隻碗為什麼叫“復原品”,而不是“複製品”?
“複製品”大家都知道就是假的,稱作“工藝品”更恰當一些。而“復原品”是把原物品破裂、損毀的部分透過修復、還原,看起來和原裝的沒有什麼兩樣。
這種把原物品破損處復原的手段就是“鋦”(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字,或者應該寫作“焗”)。
“不嘍鍋--不嘍盆--咧--”
1990年以前有過蘇魯豫皖交界地帶生活經驗的人,很多都聽到過這句走街串巷、悠長悠長、拖著尾音的淮揚地方口音的吆喝聲。
這個“不嘍”到底是地方方言口語,還是真的有這兩個字,我弄不明白,小時候經常聽到用到。
“這個豆蟲恁麼嚇人,你把它不嘍一邊兒去”;
“明兒個有雨,你把這堆柴火不嘍不嘍曬曬,好燒鍋”;
“我沒和他打架,我不嘍他一下,他就倒了”;
大概意思就是“推開”、“攤開”吧。
小時候聽到“不嘍鍋不嘍盆”,就在想,不就是“補鍋、補盆”嗎,許多年後才知道人家喊的有多麼正確----“補漏鍋、補漏盆”。方言的“不嘍”則應該是“拔(be)拉(le)”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這些鋦匠的手藝。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日常用品鍋碗瓢盆就算摔爛一塊、有一點破損,是不捨得扔掉的,是要修補繼續使用的,真正能做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一個和麵的陶瓷盆,爛成三瓣兒;一隻碗,摔掉了一塊,技藝高超的鋦匠師傅來了照樣給你修復成可以使用。工具類似於二胡那個“弦”,兩端固定的鬆軟的牛皮繩子,穿插入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