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直賴以生存的食物“引進”的觀點,還有小麥、青銅冶煉、綿羊養殖技術,一些學者認為小麥起源於西亞,大約3500年到4000年期間經中亞傳入我國。

“歐亞草原上的青銅冶煉文化在接力傳播時,連帶著小麥也一同自西向東逐漸傳播,東傳至大興安嶺之後,由於山脈的阻隔,其傳播路線出現了轉折,轉而向南,先經過歐亞草原東南端的紅山文化區域,再沿著燕山、太行山南下傳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山東半島”

趙姓專家這樣論斷,並且在國內佔主流位置。

咱也不知道誰給他的自信,把老祖宗自古以來、至少8000年的農耕文明一概否定,全盤接受西方意識。

商代《國風·墉風》有“我行其野,凡凡其麥”。

戰國《爾雅》已經對小麥進行了一些分類。

河南漯河地區舞陽的賈湖遺址發現距今9000年的小麥澱粉,以及8000年的碳化小麥顆粒。青海喇家遺址發現4000年前的先民製作的小麥粉面條。

這些證據他們不可能看不到啊,為什麼非要加以否定呢?否定的原因是什麼?

突然又想起小楊,任何事情,只要在我心裡默默的冥想,就會不由自主的和小楊扯上關係。

比如“小麥西來說”,有沒有可能在天山南脈帕米爾高原生活的山洞遺址時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小麥的種植,並且在數萬年的時間裡一直流傳下來?

我老家是永城市郊區的,豫東大平原、蘇魯豫皖交界處一個不起眼小村子,全國性的城市擴張,變成了城市邊緣,雖然沒有地可種,戶口本上還是農村戶口;鄉鎮的名稱改成了街道辦事處,但是對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任何的改變;除了某個村民把地賣完以後改行做點小生意,或者全家打工,甚至於有些人坐吃山空,很快地淪為赤貧的無產階級。

老家屬於典型的北溫帶季風性平原氣候,一年中間有時候下點雨,大部分時期都乾燥的。24節氣表拿過來,哪一個節氣到了、應該是什麼樣的氣候、該幹什麼,都基本對得上。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還有多少人能記得?

我們原來所在的村子,位於隋唐大運河遺址以北400米處,村口一處墳墓是清朝末代黃姓舉人的墓地,也算人傑地靈、文脈寶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農村,土地改革分田到戶後,沒有實現機械化之前,每家每戶都會餵養耕地用的牛或者馬。晚上牛馬拉屎撒尿是動物正常生理代謝現象,這時候需要撒一層乾土以保持牛圈馬棚的乾燥,便於晚上臥倒在地上休息,積攢到一定程度再用架車子拉出去和漚糞堆一起做農家肥。

晴天的時候,村民們就會不失時機的儘快的拉回家一些乾燥的碎土備用。

擱不住人多日久,村口的平地就會出現一些“拉土坑子”(豫東地方方言,專門供大家取土用的;還有村口因為家家戶戶養的雞叨、羊啃不適合種植的“雞叨地”,各個村子都有),印象中那個“土坑”有兩米深了吧。

我們家那時候養了一頭牛,也經常去拉土墊牛圈。

一次隨爸爸用架車子去拉土,挖出了兩個大概比足球略小一點的圓圓的土球,很結實。印象中我舉頭頂、摔下來摔幾次都沒摔爛,爸爸也不知道是什麼,用鐵鍬砸開,中間空心,有大約半碗清清的清水,把土球的土全部砸成碎末,沒有其他成分,確實全部是土,密度比較大而已。

村裡也有其他人挖出過,大家不知道是怎麼做成的、有什麼用,老年人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說法是:“巨型屎殼郎的糞球”,但是最簡單一點疑問,那屎殼郎得有多大?!裡面為什麼是水?!現實社會不允許動物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