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平方三房一廳的房子,平時阿慧和爸媽住在一起,倒也寬敞。我帶李佳過來時,李佳就住在平素只有航航他們偶爾住過的房間,倒是也沒有覺得太過麻煩。

或者長時間兩地分居,阿慧沒有到北海來過。

我也不可能每個週末都長途跋涉、跨省越縣地跑去深圳,加上每天接送李佳上學、看店,慢慢地感覺好像連感情都淡了不少。

好在小李佳像是解語花一樣,學習努力,從學校回到家先自覺地把作業做完。生活自理能力也強,自己洗澡,自己開洗衣機洗衣服,自己晾曬,不用我管。

他說爺爺說了,他以後是要到外地上大學的,在家時候不好好練習,到時候上大學了自己都不會洗衣服,是讓人家笑話的。有時候督促他寫作業,我仍然用那句話,“在不影響玩的情況下,抽空先把作業做完”。

打幾次電話,媽媽說一個人在家也習慣了,不願意來北海,現在每天上午在附近一家校外午託班給孩子做飯,也不算累。只是唯獨不太放心李佳,讓我好好照顧他。

媽媽叮囑我勸導一下阿慧,買菜時別太過分計較,儘量多買點、多吃一頓。

想起阿慧隨我回河南老家,第一次單獨去買菜的事情,不由得啞然失笑,感慨我們祖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生活習慣、民風習俗五花八門。在一個地方生活的久了,對身邊的一切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一旦換了一個地方,你會發現你原來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現在的環境格格不入、迥然不同、令人無所適從、莫衷一是。

阿慧在老家那次買菜,種類買的不少,數量不多,三個雞蛋、半根蔥、一顆生菜、五塊錢的純瘦肉、半個胡蘿蔔、半個青蘿蔔、三顆杏鮑菇,還有什麼,反正每一樣都很少。

媽媽看了她帶回來的菜啞然失笑,問她準備怎麼做。

她說“炒菜啊”。

生菜洗一下,在開水裡面煮了一下、直接裝盤。

媽媽問怎麼吃。

她有點愕然,不都是這樣沾點醬油吃嗎。

媽媽說沒有看到你放油、放鹽、放調料、放香油。

她才明白過來,這是在河南,飲食習慣和深圳不一樣的。

她說起買菜時的經歷,全家人哈哈大笑。

在小區門口一個批發雞蛋的商鋪,她說要一個雞蛋。

店主好像沒有聽明白,問她要多少。

她伸出一根手指,“一個”。

店主沉吟片刻,拿了一個雞蛋遞給她。

問“多少錢”。

店主說,“算了吧,能在這兒買菜,肯定都是這附近的鄰居,一個雞蛋,沒辦法收錢,不要了。”

她反而不理解,“買你的雞蛋連錢都不收,這生意怎麼做啊,不賠錢才怪。”

她想再驗證一下,於是在第二家批發雞蛋的商店,她伸出手指,要兩個雞蛋。

她說認為那個賣雞蛋的老闆應該是認識我的,看到她稱呼“李峰媳婦兒”。兩個雞蛋,還是沒有辦法收錢,只好說,你拿走吧,下次一塊兒給就好了。

媽媽告訴她:“我們買雞蛋一般都是三十、五十個,甚至上百個一起買,或者幾斤、幾斤的買,你要一個,人家確實不好收錢。”

她說不管她在哪一家買菜,對方都好像看稀奇一樣看著她。半根大蔥沒要錢、半個蘿蔔沒要錢、四個紅尖椒沒要錢……

我說這兒不是在深圳,我們買菜沒有這樣買的。好像買肉時不要個三斤兩斤,店家都不想賣給你。特別是冬天,買白菜按麻袋買、芹菜、大蔥一捆一捆買。

她說笑了:“買五塊錢的純瘦肉,讓老闆幫忙切成肉絲,猶豫了好久,才有點不耐煩的幫她切。”

媽媽讓她去樓下菜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