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遼闊的疆土(第1/12頁)
章節報錯
在大周遼闊的疆土上,陽光灑在金碧輝煌的宮殿,周翰病癒回宮的訊息傳遍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看似平靜的表象下,一場政治風暴卻在無聲無息地醞釀著。
朝廷中,丞相王忠一派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王忠,這位歷經官場風雲的權臣,目光犀利,手段狠辣。他認為只有將權力緊緊握在中央,才能確保大周的穩定和繁榮。他的黨羽遍佈朝堂,每一次的朝議都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棋局。
而另一邊,大將軍李勇則堅信應給予地方更多自治權,以促進地方發展。李勇,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他眼中的大周,需要地方的活力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他的支持者多為地方官員和一些有遠見的朝臣。
雙方的爭執在朝堂上日益激烈,從最初的據理力爭到後來的惡語相向,朝政陷入了一片混亂。周翰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他深知派系之爭的危害,試圖調和雙方的矛盾。然而,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局面愈發難以收拾。
就在大周朝廷內部紛爭不斷之時,北方的蠻族嗅到了可乘之機。他們再次集結兵力,如洶湧的潮水般侵犯邊境。邊疆的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戰火無情地吞噬著他們的家園和生命。他們紛紛向朝廷求救,哭聲和喊聲彷彿能穿透京城的城牆,刺痛著每一個大周子民的心。
周翰緊急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丞相王忠認為應集中兵力,一舉擊退蠻族,以彰顯大周的軍威。他慷慨激昂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彷彿勝利就在眼前。而大將軍李勇則主張採取守勢,先穩定內部局勢,再圖反擊。他面色凝重,深知此時大周內部的矛盾若不解決,貿然出兵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機。
周翰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派李勇率軍出征,抵禦蠻族。李勇領命而去,帶著大周的希望和使命奔赴前線。然而,戰場上的形勢遠比想象中嚴峻。李勇雖奮勇殺敵,但由於兵力不足,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
此時,朝廷內部的派系鬥爭愈發激烈。王忠趁機彈劾李勇作戰不力,企圖藉此削弱其勢力。他在朝堂上振振有詞,羅列著一條條所謂的 “罪狀”。周翰深知王忠的用心,力排眾議,繼續支援李勇。同時,他下令從各地調集援兵,支援前線。
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名叫趙飛的年輕將領嶄露頭角。他足智多謀,帶領一支奇兵繞到蠻族後方,突襲其營地,打亂了蠻族的部署。李勇趁勢發起反攻,最終大敗蠻族,保衛了邊境的安寧。
勝利的喜悅還未散去,朝廷內部的紛爭卻並未平息。王忠一派指責李勇擁兵自重,有謀反之心。李勇為證清白,決定親自回京面聖。然而,就在他回京途中,遭遇刺客襲擊,身負重傷。周翰得知後大怒,下令嚴查此事。經過一番追查,發現刺客竟是王忠暗中指使。周翰痛心疾首,將王忠革職查辦。
經此一役,朝廷元氣大傷。周翰決定整頓朝綱,重新選拔賢能之士入朝為官。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讓大周就此喘息。一場罕見的旱災席捲而來,農田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周翰望著乾裂的土地和飢餓的百姓,心中充滿了憂慮。
他下令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抗旱救災。在這場災難中,一位名叫孫明的地方官員,積極組織百姓開展自救,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抗旱措施,使得當地災情得到緩解。周翰對其大為讚賞,提拔他為戶部尚書,主管全國的救災工作。
在孫明的努力下,大周逐漸度過了旱災危機。但緊接著,南方又爆發了水災,洪水氾濫,淹沒了無數村莊。周翰再次面臨巨大考驗。他調派軍隊參與抗洪,又派遣官員組織災後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大周的財政壓力劇增,國家經濟陷入困境。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周翰決定改革稅制。但這一舉措觸動了貴族和富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