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的首次試探性進攻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如同一記重錘,讓大乾朝的邊境守軍真切地感受到了來者不善。韓烈深知,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前奏,真正的危機還在後頭。

經過這次交鋒,韓烈仔細分析了敵軍的戰術特點。他發現敵軍騎兵不僅機動性強,而且馬術精湛,在躲避箭矢和近身搏鬥時都展現出了極高的戰鬥素養。同時,敵軍撤退時有條不紊,弓弩回擊也頗具章法,顯然是訓練有素的勁旅。

為了應對敵軍更為猛烈的進攻,韓烈對防禦部署進行了進一步調整。他將防禦重點集中在敵軍可能再次進攻的區域,加強了城牆的防禦厚度,增設了更多的拒馬和陷阱。同時,重新分配了弓弩手和步兵的位置,以增強不同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訓練方面,韓烈針對敵軍的戰術特點,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訓練計劃。每天天還未亮,士兵們就被集合起來,進行騎射、近戰和團隊配合等方面的強化訓練。韓烈親自示範,糾正士兵們的動作,激勵他們提升戰鬥技能。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情報傳來,局勢愈發嚴峻。據探子回報,敵軍的主力部隊正在源源不斷地向邊境集結,人數遠遠超過大乾朝邊境守軍的預估。而且,敵軍還在不斷地從西方運來各種先進的攻城器械,如投石車、雲梯等,這些器械的威力之大,足以對大乾朝的城牆造成巨大威脅。

與此同時,在外交方面,雖然部分友好國家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支援,但那些態度曖昧的國家依舊搖擺不定。蘇瑾日夜奔波,不斷地向這些國家派出使者,試圖說服他們堅定立場,與大乾朝共同對抗外敵。然而,這些國家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或是索要高額的援助費用,或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條件。

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李承乾在京城也是憂心忡忡。他不斷地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試圖找到破局之法。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但始終沒有一個萬全之策。

有的大臣建議收縮防線,集中兵力保衛京城;有的則主張主動出擊,趁敵軍尚未完全集結完畢,先發制人。李承乾深知,這兩種方案都存在巨大的風險。收縮防線意味著放棄大片國土,將會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主動出擊則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勝算渺茫。

就在李承乾猶豫不決之時,邊境又傳來了一個噩耗。敵軍的一支精銳小分隊趁著夜色,繞過了大乾朝的防線,襲擊了邊境的一座小城。這座小城雖然有一定的防禦力量,但在敵軍的突然襲擊下,很快就淪陷了。敵軍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們死傷慘重。

這個訊息傳到京城,舉國震驚。李承乾悲憤交加,他深知,大乾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儘快做出決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艱難抉擇,背水一戰

李承乾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之中,他深知,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將面臨巨大的代價。然而,作為一國之君,他必須為國家和百姓的未來負責。

經過數日的深思熟慮,李承乾終於做出了決定。他決定不收縮防線,也不盲目主動出擊,而是採取堅守與奇襲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命令韓烈在邊境堅守防線,充分利用地形和防禦工事,抵禦敵軍的正面進攻;另一方面,秘密組建一支精銳的奇襲部隊,尋找敵軍的薄弱環節,進行突襲,打亂敵軍的部署。

為了組建這支奇襲部隊,李承乾親自從京城的御林軍和各地的精銳部隊中挑選出了一批武藝高強、膽識過人的將士。這些將士們都是自願加入奇襲部隊,他們深知此去兇險萬分,但為了國家和百姓,都義無反顧。

奇襲部隊的訓練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負責,訓練內容包括長途奔襲、夜間作戰、突襲戰術等。將士們日夜苦練,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各種奇襲技巧。

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