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時議(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聽起來遙遙無期啊。”說話之人似懂非懂。
“是不是遙遙無期,要看我們自己。我想我們可以先從這份邸報開始。”
“一份都還不能確定所刊載的訊息是真是假的邸報能說明什麼。”昨日在小翠身上盡情宣洩一番之後,馬致遠的理智回籠,今天一早便來了清風茶樓探訊息。
“我倒是覺得茂昇兄說的甚為有理。天下的興亡非一人之責,而當世人共擔之。這邸報之上愚世之言確是不少,但天地萬古長存,從不因一人而仁,大丈夫順勢而為擇機而斷方為英雄本色。”
這書生平時話極少,關鍵時刻卻以一當十,君子之風盡顯。
“好,馬某拭目以待。”馬致遠臉上的譏誚顯而易見。
那書生並不理他,只繼續說:“敬平要的‘帶著父親的屍骨大大方方的回故鄉’的前提是和平,而且是那種大範圍、長時間的和平,而不是像我們這樣沿著戰爭的裂縫四處遊走,以求一線生機。”
“是啊。”
眾人紛紛感慨,接著又有人道:“說起來,這野心勃勃的宋國倒是比之前的梁唐晉漢周都好上許多,到今年已經二十二個年頭了,而且版圖還在一直擴大。”
說話之人看了一眼洪秀才——他的故國南唐,就是在七年前被宋國所滅的——見他神色如常,才繼續道:“如今七年過去,她厲兵秣馬養精蓄銳的怕是差不多了,想來不出三年就會與遼國有一場排位戰。”
“對,透過這場排位戰,雙方分個大哥、二哥,之後就可以相安無事了。所以,敬平的願望指日可實現。”顯然,說話之人頗為樂觀。
“不要盲目樂觀,兩個大國之間的排位戰,十個月八個月是它,十年八年可能也是它。”
“荒謬,契丹騎兵最大的優勢就在一個快字,講究一個來去如風。最長兩年時間,要麼契丹打垮大宋,要麼契丹退出中原。”
“言外之意,你還是覺得契丹略勝一籌了?否則為什麼不能是大宋攻擊契丹呢?要知道大宋這二十年間,可是出了不少驚才絕豔的將領,在戰場上開發了很多新工具、新技術。所以契丹打垮大宋是不可能的。”
“沒錯,契丹騎兵再厲害總還是需要近身方可一戰,可是大宋的弩機已經有幾百步的射程了。就算單兵作戰能力敵不過契丹騎兵,可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加持,總還是宋國的贏面更大些。”
“有道理,細想想的話,將兵佈陣雖然是戰爭的主體,可是真正決定戰爭勝敗的核心還是技術。所以國力強盛與否的關鍵就在於技術先進與否。”
“別說,好像還真是這樣。”
“如此說來,可能五年之後,我們就能返回故鄉了。”說話之人滿心驚喜。
七嘴八舌之間,眾人漸漸找到了方向。馬致遠卻在此時將一盆涼水兜頭潑下。
“子銘兄,先不要高興的太早,我覺得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剛才我們說的只是宋遼兩國之間的事情,可是和平這件事不僅取決於兩國的力量對比。
假如,按照我們剛才推想,遼國成為了二哥,惱羞成怒之下閉關鎖國,禁止與遼國互通有無,你根本出不了山海關該怎麼辦?
再假如,宋國雖然成為了大哥,可是內部還依然常年戰火連綿,你即使出了山海關卻過不了得勝口又該怎麼辦?
我可是聽說,蜀地的匪患一直沒有解決吶。”
被叫子銘的人,被馬致遠如此一噎,訕訕地說不出話來。旁邊一個何姓男子沉穩地開口分析:
“說得好!
馬兄所說的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掌權者的管理能力問題。管理能力強自然一統江山物阜民豐,管理能力沒有那麼強,就可能出現馬兄所說的狼煙四四分五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