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那位書生斬釘截鐵地說:“我斷言,宋國一定在積蓄力量準備對遼國開戰。”

“茂昇兄,說說你的看法吧。”有人發現,洪秀才到現在一語未發。

“各位的觀點都很受用,特別是寶林兄說的,好的制度比先進的技術更有力也更有效,我深受啟發。同時也在自問,有沒有一個比制度更厲害的東西呢?我想是有的,那就是道統傳承。”

說著,洪秀才舉了舉手中的邸報:“你們看,西夏為什麼帶著五萬民眾歸順宋國,是畏懼了宋國的軍事技術,還是治國經略?

又為什麼高麗國新王上任,要向宋國請封?而遼國幾次東征高麗不僅不臣服反而誓死抵抗?

為什麼我們這些人,不論是自己跑過來的,還是被擄來的,都心心念念地想要回去?

如果說我們想要回去是出於鄉愁,西夏和高麗呢,他們是為什麼?”

“為什麼?”在場所有人都被洪秀才的問題吸引了。

“道統傳承!

大唐盛世我們沒有經歷過,卻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那個時候,不論是西夏、高麗,還是大理、回鶻……唐國並沒有在疆域上佔領他們,而是在文化道統上以威德征服了他們。

那個時候的華夏寰宇都在一套相同的道統傳承之下,各國之間言笑晏晏其樂融融,文化的角度來看,各國其實是一體的。

現在的我們不論身處西夏、高麗、大理、回鶻,還是其他的什麼國家,其實都是身處於兩百多年前被安祿山搗碎的唐朝道統的碎片之中。

而現在不論是宋國還是遼國,所真正面臨的任務不是在戰爭中取勝,也不是單純的誰能夠讓國內的老百姓過得更好,而是如何讓世人信服自己才是唐朝文化正統繼承者。”

“也就是說,王天下的關鍵既不是技術也不是制度,而是文化!”彭儉若有所思。

“沒錯。”洪秀才難得地沒有謙遜之色。

“如此說來,遼國比宋國有優勢的多啊。畢竟遼太祖在立國之初可是完全效仿了唐國的政治體系,並且明確了效仿盛唐文化的原則。

相反在遼國休養生息的這八十多年裡,宋國可是戰火連連,其劣勢可見一斑。”何寶林很機敏,很快就接受了洪秀才的觀點,並做了延展。

“倒也未見得吧。唐國以前那些世家貴族們並不把皇權放在眼裡,他們依仗的是什麼?就是家族底蘊道統傳承。

在科舉未興之前,除世家子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所以世家能夠藉此挾持權力。

唐國興科舉在心理上剪除了權力與世家之間的紐帶。但是還不夠,世家大族依然屹立不倒。

而宋國這多出來的幾十年戰火,則恰好打碎了世家大族的神壇,讓道統傳承更好的滲入到普通百姓的家中,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所以茂昇兄更看好宋國?”段銘一臉的若有所思。

“是也不是。是在於,如我剛才所說,宋國的根基深厚土壤適宜。不是在於,葉子戲的最終贏家,不僅要有一手好的牌葉子,還要有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玲瓏心思。”

“請問茂昇兄何為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彭儉雖然明白洪秀才的意思,卻也更明白自身的侷限,因此他只把這八個字作為仕途宏拓的關鍵來看。

可是洪秀才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一字一頓地開口:

“我也不知道這時勢該如何審度,這世勢該如何順應。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人,一個能擔起‘帶領大家融合道統碎片’責任的人。”

“茂昇兄的意思是,即將有武神現世?”段銘感覺自己的腦子有點不夠用了。

“不,不必是武神。那是一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