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帝堅持出兵打夏國。

張宰相和邵正海因為規勸盛帝,早就被貶到西南去了。

朝堂上只有顧翦之還敢勸,他多次勸盛帝重視民生、減輕稅賦,讓百姓的恢復平安幸福的生活。

可是,任憑顧翦之如何苦口婆心,都勸不住盛帝要吞併夏國的心。

盛帝聽得煩了,一揮手將他攆出朝堂。宋懷巖為顧翦之求情,也被攆了出去。

連顧翦之這樣得寵的臣子都被盛帝嫌棄,其他人更是不敢言了。

朝堂上人人自危、混亂不已。

盛帝可不管這麼多,他招來任忠,緊鑼密鼓地策劃著戰爭。

打夏國必須速戰速決,盛帝與任忠商議後,命任忠即日回營,率北方軍在西疆的北面山脈駐紮,只等時機便可從北面山脈直攻夏國國門。

範凌贇可算是領教到盛帝的心機有多歹毒了。

盛帝找不到他的把柄,也不把事情挑明,卻任命他為臨時副將,要求他半月之後,去和任忠匯合。

「範愛卿,你到時候帶五百京城騎兵與任忠匯合。且等任忠指令,屆時便當衝鋒軍打頭陣,進攻夏國邊境。」

盛帝一點都不覺得這個要求不合理。

他還慣會做面子,給了範凌贇一個十分冠冕堂皇的理由:「範愛卿,南方軍隊要繼續守南邊,就不用調到北方來了。打夏國用北方軍,正好範愛卿可以跟著任忠將軍,學學如何打真正的仗。」

五百騎兵......且不是他範凌贇的兵......去當衝峰軍打頭陣——擺明是要他死!

盛帝的算盤,範凌贇明白得很。

且不說會合的路上,他獨自一人會不會被五百騎兵幹掉,就算能平安到達任忠的軍營,他到時候打頭陣也死定了。

等他當了炮灰,任忠就有正當理由討伐夏國。

只要他死了,一方面盛國可以找藉口挑起戰爭,另一方面盛帝也可以名正言順地換人接管他的南方軍。

範凌贇心裡罵完盛帝的祖宗三十八代,面上卻要裝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謝聖上給凌贇鍛鍊的機會!」

一出宮,範凌贇就發現後面有幾個人盯著他。

他不能去任何夏國探子據點送信,只能硬著頭皮回府。

範府的大夫人得知範凌贇要去衝鋒陷陣,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小妾生的庶子終於要得到報應了。

範大人和長子卻心事重重——本來皇上重用老二,范家臉上有光,如今皇上要老二去送死,那範府會不會被牽連?

範凌贇才不管這府裡的人怎麼想,反正他又不是真正的範凌贇。

如此看來,這一仗,他非去不可了。

留在京城一直被人跟著,他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到出發的時候再隨機應變。

——————

半月不到,西疆北部山脈已全是軍帳。

任忠在軍營裡與副將們認真地準備著戰爭。

考慮到打夏國時,梅州、簌城和池州得防著北涼攻過來,任忠早就調了十萬兵馬守在北方邊防線上,若是北涼來偷襲,起碼還能頂幾天。

雖說任忠心裡明白,發動戰爭,對誰都沒好處;但是皇命難違,就算拼了老命也得去。

離開京城前,盛帝還給他佈置了一個任務——讓範凌贇死在夏國戰場上,再以「夏軍無故打死盛國大統帥」為藉口,攻打夏國。

一開始,任忠還不太明白皇上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提拔範凌贇是皇上,現在要範凌贇死的也是皇上。到底範凌贇是幹了什麼事,讓皇上不能直接殺他,而非要讓他死在戰場上?

「盯緊他,若他一人偷偷跑去夏國,殺無赦。」盛帝是這麼交代任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