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城鎮,雖然也會有商隊翻山越嶺來此,村子裡的百姓也會在年關或是一些趕集的日子去往附近那座城池,可是總體來說在這裡居住的人們就像書上所寫的世外桃源一般自給自足安然自樂,三位少年沒有停留村莊,揹著包裹行囊與村子裡的一個老者詢問過山路方向之後就徑直去往不遠處的那座山野,繼續跋山涉水去往綽行脈。

綽行脈裕和國邊境的重城人煙繁華,城裡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城隍廟香客絡繹不絕,三位少年路過之時也遠遠拜了拜,卻沒有停留,在城中尋了一處客棧住了一夜便繼續前行,清晨的城隍廟愈加人來人往,聽說半夜還會有許多虔誠香客等候在城隍廟門外,就是為了在吉時搶得那一炷頭香,心誠則靈,願意相信的總是許許多多。

三位少年路過城隍廟時看見許多年輕女子聯袂來此,個個羞赧低著頭不知道是不是特意來求姻緣的;還有那些個神色落魄的書生站在城隍廟外唉聲嘆氣,被那些個在廟外的香火攤販三言兩語說幾句就請了幾炷香去往廟裡虔心祈願;有豪閥大族的貴婦人攜帶家僕婢女浩浩蕩蕩一行人擠進城隍廟裡去,那架勢恨不得把廟門口的所有香火香燭都給買下來好給城隍老爺看看自己的誠心誠意。

三個少年就蹲在城隍廟不遠處啃完了烙餅,然後就起身繼續趕路,出了城池一路穿過裕和國西南面邊境,還要路過一座青盛國才能去往松瓶國,青盛國極重道家,十年前還有滅佛一事,只是如今與領國虞杉國的邊疆常有紛擾,再加上國內憂患重重,如今佛道之爭的風氣才好了許多,不過聽說青盛國的道士都不太看得起和尚廟,所以在走出裕和國之前君策說要給真頁買一副兜帽穿上,免得路上被什麼道門子弟瞧不順眼了就要惹出是非,真頁本是無所謂,張謙弱卻連聲贊成,臉色認真眼裡卻有戲謔,看的真頁差點當場就要和張謙弱再起一場佛道之辯。

走入青盛國所見所聞其實也沒預想的那般糟糕,沒什麼佛道爭辯得不可開交的格局,聽說是幾年前有一位佛家大德雲遊路過此地,一場在青盛國京城的佛道之辯為舉國上下的佛家子弟爭了個揚眉吐氣,所以再不會有道門子弟路過一座佛寺就要進去砸場子的紛亂。張謙弱這才笑著和君策解釋說那位雲遊路過的佛家大德正是道德谷山上人,當年下山返回道德谷途徑於此,聽說了佛道爭執又聽了些青盛國國師關於道法的論辯,覺得不太合適,便直接找到了那個青盛國的國師來了場佛道辯論。

君策聽的嘖嘖稱奇,張謙弱笑著說那個佛門老和尚在道德谷山上的脾氣可不好,當年有一次來長生觀和玄易道長論道,被在旁坐著的張謙弱插嘴說了幾句就吹鬍子瞪眼,說張謙弱小小年紀道法不精不可輕易開口,不過張謙弱又說那個佛家大德其實不是看不起道法,而是希望張謙弱能夠真正參透了道法才可以與佛法相互辯證,不可一葉障目,看山皆是山看水皆是水,君策若有所思點點頭。

幾人一路穿行青盛國,其間路過了一座沒什麼名氣在外的高山,秀水高峰景色怡人,山腳下有一座道士人數不少的香火道觀,三人沒有走入道觀而是徑直去往山路,蜿蜒臺階攀升山巔,居然沒什麼落葉堆積,三人拾階而上,半路上遇見了一個拿著掃帚登上的小道士這才瞭然,原理是小道士一路清掃上去,可是三人駐足不遠處沒有繼續登山,因為那個小道士正在與一個持著掃帚下山的小和尚鬥法呢。

小道士和小和尚年紀都還小,也就十歲左右的年紀,按照張謙弱低聲說的言語,就是他在這個年紀可得玄易道長喊上好幾遍才樂意出門打掃院子和山路。兩個孩子爭論得面紅耳赤的自然不是佛法和道法,而是小道士說我們道觀的山路臺階還會再往上走走的,這裡可不是你們寺裡的地盤。小和尚不服氣地揮著掃帚移開落葉,頂嘴說當年這些臺階可都是他們寺裡的前人所建,勻給你們道觀幾塊臺階石磚就是了怎麼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