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提議的寶鈔印製問題,籌備印鈔工坊、採購特殊紙張和油墨、培訓印鈔工匠,處處都離不開銀子。”

“更別說宋學士的科舉改革事宜,編印新教材、開辦書院、資助貧寒學子,哪一項不是花錢如流水。”

他頓了頓,抬起頭,臉上寫滿了憔悴與絕望。

“陛下,臣每日為籌措各種款項絞盡腦汁,四處奔波,可國庫的銀子就那麼多,拆東牆補西牆,臣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如今臣深感自己才疏學淺,難堪重任,實在不敢再忝居戶部尚書之位,恐誤了國家大事,辜負陛下的信任,懇請陛下恩准臣告老還鄉。”

此話一出,戶部的官員們感同身受,紛紛深以為然地點頭。

而其餘大臣們則是一愣,顯然沒想到戶部的財政狀況已經如此窘迫。

朱元璋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開口道:“起來吧,除了科舉改革事宜需你戶部出一些銀子,剩下的都由咱的內庫出,鳳陽中都的營建先停了,你看可行?”

趙好德起身,先是一怔,隨即眼眶泛紅,聲音帶著幾分哽咽:“陛下如此體諒臣下難處,還願自掏內庫填補空缺,臣實在是無以為報。”

“鳳陽中都營建停工,雖有些可惜,但能解當下燃眉之急,實乃明智之舉。”

“臣定當殫精竭慮,把科舉改革所需的銀子用在刀刃上,絕不讓陛下失望。”

李善長卻臉色微微一變,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鳳陽中都營建一事,斷不可輕易停工。”

“中都乃是我大明根基象徵,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如今已頗具規模,半途而廢實在可惜。”

“況且,停工之後,諸多後續事宜難以處理,不僅會影響朝廷威望,還可能引發百姓對朝廷決策的質疑。”

工部侍郎也趕忙出列,神色焦急,語氣懇切:“陛下,韓國公所言極是。”

“營建中都的工匠們皆是精挑細選,耗費大量心血才聚集於此,一旦停工遣散,再想重新召集難度極大。”

“而且,已備好的諸多珍稀建材,儲存起來極為困難,稍有不慎便會損壞,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朱元璋眉頭緊皺,目光銳利地看向李善長和工部侍郎,心裡清楚李善長的貓膩。

還未等他開口,徐達已大步上前,抱拳說道:“陛下聖明,此時暫停鳳陽中都營建,實乃權衡利弊後的無奈之舉。”

“當下科舉改革、軍校建設等事務,關乎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與軍事力量提升,刻不容緩。”

“相比之下,中都營建雖重要,但可稍作擱置。待國家度過這一難關,再行重啟,也為時不晚。”

劉伯溫隨後出列,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臣支援魏國公所言。”

“如今國庫空虛,財政緊張,若要同時兼顧多項重大事務,恐力不從心,反而一事無成。”

“集中財力解決當下最緊迫的問題,才是明智之舉。”

“至於中都營建停工後的諸多問題,並非無法解決。”

“可對工匠們妥善安置,給予一定補償和安撫,向百姓闡明朝廷的難處與長遠規劃,相信百姓也能理解。”

朱元璋滿意的看了徐達和劉伯溫一眼,在心裡對他倆點了個贊。

李善長不甘示弱,再次爭辯道:“誠意伯,你所言雖有道理,但中都營建停工,影響深遠,這責任你我誰能擔當得起?”

劉伯溫微微一笑,神色坦然:“韓國公,我等身為臣子,一切皆應以國家利益為重。”

“若因一時的顧慮而錯失解決當下困境的時機,才是真正擔當不起責任。”

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朝堂上爭論不休的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