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孔希學揮了揮手,神色疲憊卻又強打起精神,“天色已晚,大家都回去好好休息,明日以最好的狀態應對。”

“待明日從校場回來,就聯絡那些文臣學子。”

眾人紛紛起身作揖,依次退出房間。

待眾人離去,孔希學獨自站在窗前,望著窗外的夜色,心中暗暗思索著明日校場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他深知,自己作為儒家勢力的代表,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李奧看著畫面,一臉不屑,“這些人,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哪還有心思為國家社稷著想。”

“難怪歷史上洪武時期和永樂時期官員還都清廉點,畢竟他倆是真的殺人,手段夠狠,能震懾住。可之後的你們也知道,嘖嘖~”

說著,他笑看著宋濂和劉伯溫,眼裡帶著一絲調侃。

宋濂的臉色瞬間漲得通紅,作為公認的大儒,一生都致力於傳承儒家思想、弘揚道德規範,聽到這般對官場風氣的評判,而且還當著皇帝的面,只覺尷尬不已。

他張了張嘴,想要辯解幾句,此刻卻又覺得此刻任何言語都顯得蒼白無力。

劉伯溫也微微皺眉,他智謀超群,在朝堂上歷經風雨,卻也因出身儒家,被這話刺得有些不自在。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如今這些儒士的行徑,實在是與儒家的理想背道而馳。

朱元璋瞧著兩人的神色,臉上掛著意味深長的笑容,那笑容裡既有對李奧直言的認可,又有對宋濂和劉伯溫的審視。

“小李這話說得雖有些刺耳,但也戳中了些要害。”

他目光在兩人身上游移,“你倆都是儒家出身,在這官場摸爬滾打多年,對這些儒士的做派和想法,想必心裡有數,不妨說說,他們怎麼就成了這般模樣?”

這看似隨意的一問,讓宋濂和劉伯溫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作答。

宋濂神色略顯尷尬,“陛下,此事說來話長。”

“自宋元時期起,官場風氣就逐漸受到不良影響。”

“在科舉選拔過程中,部分人已然將儒家學問視為謀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而非踐行修身濟世理想的正道。”

“發展至今,此風愈演愈烈,不少儒士一心只念著家族的榮華富貴,早已將儒家的根本教義拋諸腦後。”

“就拿孔希學來說,孔家作為儒家正統的代表,在科舉體系與官場關係中佔據著獨特的地位。”

“長久以來,孔家憑藉著儒家的聲望,在各朝各代都獲得了諸多利益與特權。”

“如此一來,眾多儒士便覺得,只要效仿孔家的如此,利用這種舊有的格局秩序,便能讓自己的家族獲取功名利祿,並實現長久傳承。”

劉伯溫接著補充道,“陛下,宋元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許多文人儒士為求自保,不得不依附權貴,逐漸形成了以家族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

“這種觀念代代相傳,到了現在,在面對改革衝擊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是國家的長遠發展。”

“孔希學身為衍聖公,不僅沒有積極引導儒士們順應時代變革,反而堅守著家族既得利益,抗拒改革。”

“他的這種態度,無疑向其他儒士傳遞了一種錯誤訊號,讓他們誤以為維護孔家利益,便是維護整個儒家的利益,進而也是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

“所以在此次改革中,諸多儒士便盲目跟隨孔希學,全然不顧改革對國家的積極意義。”

朱元璋微微點頭,神色愈發凝重,眼中滿是不屑。

“你們說的這些,咱心裡也清楚。”

“自趙匡胤之後,從趙光義開始,就奉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這可倒好,生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