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裡面都是答辯圖案。

【純史。】

【不夠野,但夠史。】

【這也太野了吧,也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為了抹黑某個人的。】

【眾所周知,野史除了野就是史。】

林逸也是感覺到反胃。

這種東西,太不正能量了,還是刷一點正能量的東西吧。

【《史記》和司馬遷。】

這個好,林逸直接就開啟了這條影片。

看點比較正規的歷史吧。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年多年的歷史。

他跟其他的史書都不一樣。

史記是以人為核心,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史記,聊聊司馬遷。】

哦?如此的鉅作。

嬴政看著也是非常感興趣。

不知道這史記是出自何人之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祖上都是史官。

到了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的父親談就產生了寫一本非常厲害的史書鉅作的念頭。

而司馬遷則是從小就被司馬談培養。

10歲的時候,司馬遷就在司馬談的督促之下學習古文。

為編寫史記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司馬談和司馬遷整理各種資料,卻發現他們手邊現有的資料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寫下如此一本鉅作。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於是,20歲的司馬遷就開始出遊了。

祖國的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身影。

他記錄各處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信仰。

他發現,各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各有不同,歷史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

隨後,司馬遷便遊走在華夏大地上,挖掘著各個地區的歷史珍寶。

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那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都被司馬遷給記錄了下來。

在不斷的遊歷當中,司馬遷得到的內容也越來越多。

司馬遷對於歷史的感受也越來越為深刻。

他已經不侷限於字裡行間的文字。

他真正融入到了那些歷史當中,親身感受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

在外遊歷了十年的司馬遷回到了長安,得到了一個漢武帝身邊的職位。

雖然權力不大,但是能夠跟隨著漢武帝到處出遊。

後來的三四年,司馬遷便跟隨著漢武帝到處去巡遊,這也開闊了司馬遷的眼界。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司馬談事負責制定封禪儀式的官員,然而卻病重了。

彌留之際,司馬談對司馬遷說。

“我的任務還有沒有完成,交給你了。”

司馬遷接過了自己父親的傳承,準備把編纂歷史鉅作的任務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