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乾咳笑了兩聲。

心頭則是道:李二啊李二,你難道還不夠綠嘛?你都綠的發慌了!

趙大在這件事上,則是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季伯鷹也沒有張口,眼角捎帶瞥了眼老朱、李二以及趙大,這三位璀璨千古歷史的人物,彼此間的感情,現在是越發的親密了,頗有一個大學寢室上下鋪之感。

再這麼繼續處下去,哪天互稱‘義父’都不驚訝。

這也能理解,朱元璋、李世民、趙匡胤,三人都是開疆之君,精神層次有共鳴,而最主要的是三人來自於不同的時空,彼此間沒有任何利益衝突。

當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真摯的友情才能上線。

再鐵的關係,只要沾染上利益,都會變質,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季伯鷹的目光,望著劉邦的背影,以及審食其和呂雉的。

尤其是呂雉。

其實,漢祖劉邦究竟殺不殺呂雉這件事,得看從什麼角度來評判呂雉。

如果是從漢家劉氏的角度出發,呂雉這個人自然是該殺,且不說她綠了劉邦這位大漢開國太祖,開創了漢朝的外戚之亂,諸呂之亂,這些源頭都得追溯到呂雉的頭上。

只要劉邦在駕崩前搞死呂雉,那往後這些亂象都不會出現。

但。

這僅是從漢家劉氏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而如果是從天下百姓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劉盈在位的時代,亦或是高後稱制的時代,海晏河清、四海昇平,整個大漢的國力都在以極快的速度恢復。

若無呂后執掌皇權十五年積攢國力、打下基礎,文景之治的輝煌怕是也無法璀璨千古。

須知。

天下大一統,自秦始皇開始,進而才是劉邦,而秦始皇對天下的治理,顯然是出了問題,劉邦在位則是天天平叛,根本沒有心思治理天下,畢竟他連都城都沒空修。

故而,華夏曆史上真正開始以集權方式治理這大一統天下的,是呂雉這個女人。

並且沒有任何前科可以參考。

因為在呂雉之前,天下以分封為主,各地封國自治。

稱制之後的呂雉,既要顧及朝堂之亂,又要兼顧天下黎民,在一番深思後,於諸子百學之中,精準選定了最為適合當下的‘無為’,首開天下「無為而治」的先河。

輕徭薄賦、授田於民,減田租,復十五稅一。

同時,自上而下的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建立了華夏第一部監察法,頒佈御史九條: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作非所當服,凡九條。

除此外,呂后對國內經商環境也進行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解綁了商人的束縛,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相對應的刺激了民間消費,推動經濟發展。

另外,別看呂雉在戚夫人身上創造性發明瞭‘人彘’,一看就是個狠人。

但那是對自己恨的人以及動搖到自己手中權力之人,而對天下百姓,呂后素來是開恩王道、不擾小民。

尤其是漢繼秦制,漢初很多通行的制度都是沿用了秦法的苛刻,雖然蕭何在秦法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但天下受秦法影響太深,這種改變只是換湯不換藥。

比如‘三族罪’的定義,只要一人犯下大罪,必株連三族,又比如籠罩在百姓頭頂的‘妖言罪’,誰若敢誹謗朝廷,一旦告發,此人所在方圓數里之人,都得處死,因為他們都聽到了妖言。

呂雉覺得三族罪過於嚴苛,故而新增條令,將三族罪限定在謀逆、造反等十惡不赦的罪行之間。

又覺得妖言罪限制了民論,一旨廢黜,開天下言路。

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