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地處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內側。

屬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部分,與榆林堡、雞鳴堡並稱為京北三大堡。

整個堡城呈船型佈局,南北寬約一百五十丈,東西長有三百丈,土築磚包的堡牆高兩丈左右,其內衛所百餘戶。

不過自永樂之後,仁宣二宗的絕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民生內政。

整個洪熙、宣德的十年期間,都未曾對蒙古動過兵,基本是以朝貢拉扯、維持穩定。

如此一來,朝廷自然就沒有去顧及這些為太祖太宗最為得意的邊防衛所,在邊防將領大肆土地吞併之下,至正統年間,衛所兵十不存一。

所謂衛所兵,就是軍屯,士兵入軍籍,七成耕地,三成訓練,說白了就是給你一塊地,自己種地養活自己,完全自負盈虧。

太祖朱元璋曾經極為得意的說,他養軍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如果嚴格按照老朱的想法去貫徹實施,自然可以達到這個結果,比如永樂年間的衛所兵就維持著很強戰力。

但是到了宣德年間。

寧做流寇,不供衛所。

就算明律規定,軍戶逃跑,以逃兵罪算,抓住死刑,兒子閹去,妻女充公,但依舊遏制不住衛所兵逃跑的速度,全國逃亡衛所兵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六十萬!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宣德八年十一月,山東巡按張聰至遼東巡視,竟然發現山海關的守備兵力僅五六人。

你敢信?

山海關如此重要的戰略重地,守軍竟然是個位數!

不過倒也怪不得這些衛所兵,太特麼苦逼了。

地都沒了,還得揹著沉重的徭役給邊防將領打白工,關外如果有戰事還得自個籌口糧出去幹仗。

最後,地都沒了,還特麼得交稅!

我地都沒了,交雞毛啊?!

並且這軍戶規定世世代代子孫往下傳,可以說是後世十八代都完全看不到希望。

心一橫,腳一跺。

gnmlgb,潤了。

風,揚起塵沙。

佔地千畝的土木堡,敗落的建築屋,按規定這裡應該有上百軍戶,可現在只有零散的十幾個衣著簡陋的軍士時而來回。

這些軍士大多都是用革布裹著身子,盔甲之類的鐵器,早就是不翼而飛了,大概是拿去換錢交稅了。

一個個活脫脫像極了斯巴達。

而此時,這些斯巴達們的目光,都是集中在一人身上。

畢竟一個身著高貴絲綢製成的別樣衣裳的男人,還戴著一副泛光的不知什麼玩意的東西在臉上,在這土木堡荒涼之地,那是極為顯眼的。

季伯鷹沒有在意斯巴達們的驚詫目光,獨身站在這土木堡內最高的烽火臺上。

從這裡環顧土木堡四面,實地勘察一番,季伯鷹終於算是明白,為什麼土木堡之戰,會敗的這麼慘。

媽的,這地方,就特麼是個大型墳包。

於土木堡紮營,就等於是帶著人往墳地鑽,簡直是千古一絕頭一遭。

土木堡地勢極高,北面為峭壁、南邊十里外有一條永定河,西面是堡宗中軍撤退的方向,東面不遠處則是偽水河。

而土木堡大敗的整個過程也很簡單。

堡宗中軍趕至土木堡時,原本只要繼續急行軍,進入只有二十來裡之外的懷來城,有城池堅守,再號令周邊軍隊勤王,大軍便可安然無恙。

畢竟瓦剌也先這一波求的只是財,並沒有想過要重創大明。

可王振這死太監以有一千多輛軍需輜重沒有跟上實際是王振此次北上搜刮的私產為名,勸堡宗能夠下旨令全軍於土木堡宿營,等待輜重車跟上。

兵部尚書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