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卿關掉電腦,看了一下手機,四點五十八,還有兩分鐘就可以下班了。自己是一個孤兒,更確切的說是被親生父母遺棄在荒郊野外。好在命不該絕附近的一位道士路過此地,聽到有嬰兒的哭聲,發現了他,帶他回到道觀將其領養。道觀只有道長一人,坐落在一座寧靜的小山村邊上。遺棄他的人也沒有留下隻言片字,因而道長俗家姓易,給他取名易長卿。道長又當爹又當媽將易長卿拉扯著長大。易長卿沒有上過幼兒園,易長卿啟蒙教育是易道士教的《增廣賢文》,並且從小就和道士學習楷書和道家打坐之法。快到九歲時,易子卿才到村裡的小學上學。村中的小學沒有城市中的那麼卷,下午三點就放學回家。回到家中易長卿還要和道士學習《道德經》,《易經》,《南華經》,《黃帝內經》等一些道家學說和中醫,命理之學,還要每日和道士學習太極拳,太極劍強身健體。村裡人有個頭疼腦熱的都來找易道長來看,易道長也不收費。農村人是淳樸的,誰家有好吃的都不忘往道觀裡送上一份。在閒的時候,易長卿也會陪著道士去縣城擺攤算命貼補一些家用。易子卿在學習上也很努力初中時考上了縣城的一所重點中學,要到學校住校。臨走時,道士寫了一個條幅送給了易子卿“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告誡易長卿要謙讓,寬容,善良,誠信,正直,還要學會展現自己,把握機會。在縣城的重點中學,易長卿學習也一直名列前茅,只是易子卿性格比較內向,在學校期間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高中畢業易子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一所一流大學的中文系。在和老道相處的這些年裡,易長卿和老道學習了道家的心齋,坐忘,緣督,導引,吐納,聽息等道家的修煉功法。老道也將其畢生所學傳授給了易子卿。易子卿也是深諳道家學說,只是差些火候而已。四年寒窗苦讀,易子卿也沒有放棄對道家思想的追求,在學校也是博覽大量的道家典籍。畢業後為了方便照顧易道長,易子卿回到了家鄉在縣城做了一名公務員。本打算接易道長和自己一起住,但是老道說自己閒雲野鶴,自由自在慣了,不習慣縣城喧囂的生活。易子卿見無法說動老道只好作罷,索性離得不是太遠,易子卿每逢節假日都會回到道觀陪伴老道。兩年前,易道長突染重疾,駕鶴西去。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書籍,讀書心得,法器都交於易子卿。處理完老道的後事,易子卿回到了縣城,此時的他更加沉默了,每日都是兩點一線,三十歲的人了,沒有談過女朋友,也沒有要好的朋友。下班回家後就獨自翻看易道士留給他的書籍,打坐,抄寫道家的典籍。

今天下班,易子卿騎著腳踏車準備回在縣城租住的小屋,這條路這些年已經走過無數次了。路過穿過縣城的一條河流。此時一輛小轎車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徑直的衝入河中。易子卿沒有猶豫,丟下腳踏車跳入河中。來到已經完全沉沒的轎車旁,易子卿從車窗玻璃看進去,發現車中有兩大兩小的四口人,轎車內已完全被水淹沒,易子卿砸開車窗,先將兩個孩子抓起遊向岸邊,在岸邊趕來的老百姓的幫助下將孩子送上岸,返身易子卿又游回車旁,將車中的女人送回岸邊,這時,易子卿體力下降的很厲害,他還是返回車旁將男司機拽了出來,使勁將他推向岸邊,最終渾身再也沒有一絲氣力,沉入河底。就在易子卿三魂七魄即將消散在天地間時,一股強大的吸力將其魂魄吸入空間長河。幾日後,眾人在河下游一千多米處找到了易子卿的屍體。

醒來時,易子卿發現自己自己的魂魄進入到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身體裡。魂魄一附體易子卿就聽到一個虛弱而焦急的女子說道:“御醫,我的孩兒還沒有反應嗎”。隨後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娘娘,莫著急,老臣再試試”。隨後,易子卿腳心傳來陣陣疼痛的感覺,易子卿剛要呼疼,忘了自己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聲啼哭隨即響起。隨後易子卿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