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收穫可謂相當豐厚,大概有二百斤左右的新鮮人參。此時,張好古突然萌生出一個想法:趁著這個機會,將製作鹽漬海參的方法傳授給這些沿海的漁民們,這樣他們就能多一項收入來源了。

於是,他吩咐張虎前去購買一口六印大鐵鍋、二十斤鹽巴、四十個酒罈子以及一些笊籬和用於封壇口的紙張,並要求張虎將這些物品送到村子裡來。張虎接到任務後,立即轉身騎上馬背離去。緊接著,張好古又請求村長尋找一些擅長烹飪的婦女前來幫忙,並安排人員去採購一些木柴。

夏老頭一家老小全都積極參與其中,忙前忙後地協助工作。這邊的村民們則迅速搭建起一座簡易的灶臺。當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後,只等待那口鍋運來了。幸運的是,沒過多久,張虎便帶著一輛裝滿貨物的馬車回來了。張虎將所需的物品卸下後,支付了馬伕工錢,然後打發他離開了。

隨後,眾人齊心協力地架起了鍋,開始燒水煮海參。待水燒開後,他們將部分海參投入鍋中,待海參煮熟透後立刻撈出來。這時,黃祥和張虎隨身攜帶的小刀終於派上了用場,他們用小刀將海參剖開,小心地清除掉裡面的腸肚,然後將處理好的海參放置在一旁晾曬。

待海參完全冷卻之後,便開始組織人手將其裝入酒罈之中。先在壇底鋪上一層海參,再均勻地撒上一層碾碎的細鹽,如此反覆,直到整個酒罈被填滿,每壇可裝五斤左右。

接著,又安排部分村民去調和泥土,其中摻雜著一些乾草碎片,以備稍後封口之用。當所有的海參都裝進罈子後,再次組織人員進行封口工作。先用紙張覆蓋住壇口,然後用泥土密封,如同封裝美酒一般。

待這一系列工作完成後,指示村民們將封好的海參罈子搬運至夏老頭的院子裡存放,等待臨行時一同運走。趁著眾人都在場,張好古詢問大家是否已經掌握了製作方法,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隨後,他又叫來村長,詢問他們是否能夠獨立完成這項工作,村長表示沒有問題。

張好古走到人群前方,他深吸一口氣,然後用洪亮而堅定的聲音喊道:“鄉親們!聽我說,你們加工的海產品,我來幫你們賣掉!不只是海參,我們還可以利用冬季將鮑魚加冰的方式運往兩京地區銷售。不僅要做高階產品,低端產品也要涉及,比如鹹魚和海菜的加工。將其曬乾後,可以運到任何遠離海岸線的地方。所以,我建議大家離開海島,雖然無法提供土地,但只要能把海里的資源利用好了,你們就會變得更加富有。而且,這不僅僅是你們一個村子的事情,所有沿海的漁民都應該參與進來。相信我,只要堅持下去,未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大家都會吃得飽、穿得暖,孩子們能夠讀書,生病時也有錢醫治。”

百姓們聽著這些話語,不禁為之動容,更有甚者,淚水潸然而下。回想起往昔歲月,溫飽對於他們而言竟是如此遙不可及的奢望。如今,小張大人不僅引領他們遷徙至內地,還傳授賺錢之道,這種關懷與幫助,試問世間能有幾位官員能夠做到?那些所謂的官老爺們,一旦見到“賤民”,便早早地用袖子捂住鼻子,避之不及,別說幫忙,就連看一眼都覺得玷汙了他們的眼睛。現在這些流民是真的對張好古充滿了感激之心。

張好古看到百姓們的熱情和對他的期待,心中感動不已,但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知道自己肩負著這些人的期望,必須要有所作為才能不辜負他們的信任。於是,他匆匆向眾人告別,趕回了縣衙。

回到衙署後,張好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他坐在書桌前,陷入了沉思。過了許久,他終於平靜下來,開始計算起了成本。

經過仔細盤算,他發現自己從海邊收購來的新鮮海參每斤只需要支付一文錢,而將兩斤鮮海參煮製成一斤幹海參,則需要花費兩文錢的成本。此外,用於醃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