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相關資訊的工具,也沒壞了規矩。
不管是禮物還是贈品,單個雖然價值並不高,“群發”數千位評委也是不小的花銷。再加上媒體造勢經費,奧斯卡種子選手們“自我宣傳”的成本,其實還是蠻高的。過去曾有統計:在頒獎季,獨立影片可能花25萬美元進行公關,而一般大片廠每片平均花費200萬美元。在競爭激烈且志在必得的情況下,製片方有時也會砸重金宣傳。
比如為了將《莎翁情史》扶上奧斯卡寶座,米拉麥克斯當年據說花了500萬美元。難怪有人說,好萊塢和政治圈,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金錢遊戲。去年為了推《烏雲背後的幸福線》,韋恩斯坦影業甚至直接僱傭了奧巴馬競選團隊的副經理來幫忙,可謂直接打通了娛樂與政治。
在美國的政治競選中,直接詆譭對手,是被默許的一種策略。在這方面,好萊塢似乎要愛惜顏面一些,不會像野心政治家做得那樣絕。但也有例外,2010年時,《拆彈專家》的製片人也曾寫信給部分電影學院成員,明言要求人家不要投票給對手《阿凡達》。事情敗露後,該製片人被禁止參加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
如果攻擊或詆譭是來自第三方,那就另當別論了。前文提及的《獵殺本拉登》,儘管在前期聲勢很旺,後期卻連遭衰運。先是一位熱心政治的學院成員,公開申明自己不喜歡該片、不會給該片投票。後來連國會議員和中央情報局都摻合了進來,不僅發宣告指責影片描繪不實,還就“是否存在洩密”發起調查。最終,該片從前期大熱,到頒獎時僅收穫一個技術獎項。可就在奧斯卡頒獎的第二天,國會取消了對該片的調查。
很多人懷疑政客與好萊塢沆瀣一氣,還有人懷疑韋恩斯坦影業的老闆哈維韋恩斯坦,說他就是幕後的陰謀策劃者。
實際上,韋恩斯坦在近二十年的奧斯卡遊戲中,一直以“最不擇手段的推手”而聞名。可以說,從他加入開始,奧斯卡評獎過程變得血腥味十足。
前文提及的《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就是韋恩斯坦最經典的戰績,也是他最臭名昭著的一次“黑公關”。當時“衝奧”風頭最勁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但到了即將頒獎的關鍵時刻,出現很多關於後者的負面新聞,如透過英國的二戰老兵,質疑影片開場奧馬哈海灘場景描繪不實等。最終,《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也就是《沙翁情史》爆冷獲得最佳影片,卻在後來時間的考驗中成為嘲笑的物件。
奧斯卡歷史上,類似“黑公關”影響評獎結果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當時的媒體大亨郝思特,惱怒於《公民凱恩》對自己的影射,不僅發動旗下所有宣傳機器封殺該片,在給製片廠砸錢企圖銷燬該片不成後,甚至針對導演奧森威爾斯採取人身攻擊,不惜在後者的賓館房間中安排未成年裸女,企圖令導演身敗名裂。多虧好心警察提前告知,威爾斯才得以全身而退。可是,《公民凱恩》最終飲恨當年的奧斯卡。
平心而論,韋恩斯坦的公關策略還不至於像郝思特那麼過分。他最常採用的招數,是將對手的黑材料透露給媒體,借媒體之口拖對手的後腿。比如2003年,韋恩斯坦自家的《芝加哥》,PK的是聲勢很強的《鋼琴家》。在頒獎季,不少媒體又開始炒作《鋼琴家》導演波蘭斯基的個人歷史汙點,最終《芝加哥》獲得了最佳影片。
韋恩斯坦最讓人詬病的,是他當年“黑”《美麗心靈》時無所不用其極,一會兒說影片刻意隱瞞主角原型納什的同性戀傾向,一會兒又說納什當年是“反猶太人”的。考慮到猶太人在好萊塢、乃至整個美國的強大影響力,後者“歪曲事實”可謂尤其狠毒。不過,《美麗心靈》經受住了考驗,最終獲得了最佳影片。韋恩斯坦不得不打電話,給《美麗心靈》的出品方環球影業道歉。這也成為韋恩斯坦唯一被證實了的一次“黑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