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為背景,將陽宅區分為24路,透過吉凶神煞論說明了陽宅的築造和修理的一定規則與吉日。書中還提出了住宅“五實”“五虛”的說法,認為宅有“五虛”會使人日益貧窮,丁口減損;宅有“五實”會使人富貴。

《葬經》

《葬經》又稱《葬書》,相傳為東晉郭璞所著,首次提出“風水”的概念,教我們慎重選擇陰宅以便蔭及子孫。書中認為萬物皆生於“氣”,風和水是保護“生氣”的關鍵因素,凡“藏風得水”之處為風水寶地。

《葬經》還提出了風水地理中的“四神”(稱為“四勢”)應該具備的外型: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這些理論為後世風水師在選擇陰宅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撼龍經》

《撼龍經》相傳為唐代楊筠松所著,具體分析尋龍捉脈之法,指導怎樣選擇聚氣旺財之地,是龍脈風水最權威的聖典,被譽為“中國古代測繪學之最”。

《撼龍經》詳細論述了龍脈的生成、形態、變化以及如何利用龍脈來尋找吉地。書中透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龍脈比作一條活生生的龍,從祖山起源,經過剝換、過峽、入首等階段,最終結穴。楊筠松在書中強調了觀察龍脈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真正掌握了龍脈的精髓,才能找到真正的吉地。

《疑龍經》

《疑龍經》同樣是楊筠松所著,與《撼龍經》相輔相成,是風水學中關於龍脈理論的又一重要典籍。該書主要探討了如何識別真假龍脈,以及如何透過觀察龍脈的形態、氣勢、星體等特徵來判斷其吉凶。

《疑龍經》中提出了許多實用的方法,如“望勢尋龍”、“觀星點穴”等,幫助風水師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龍脈理論。同時,該書也強調了風水師應具備的品德和修養,認為只有心懷正義、誠實守信的風水師才能真正造福於人。

《青囊奧語》

《青囊奧語》相傳為唐代風水大師楊筠松所著,是風水學中關於理氣派的經典之作。該書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詳細闡述了風水學的核心原理和方法。

《青囊奧語》中提出了“天有九星,地有九宮”的理論,認為天地之間存在著一種神秘的對應關係。同時,該書還介紹瞭如何透過羅盤定向、立向和佈局來調整住宅或陰宅的氣場,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陽宅三要》

《陽宅三要》是清代風水大師陳明德所著,是陽宅風水學的經典之作。該書以陽宅的門、主、灶為核心,詳細闡述了陽宅風水的佈局原則和方法。

《陽宅三要》認為,陽宅的門是納氣之口,主是居住者的命宮所在,灶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因此,在佈局陽宅時,必須注重門、主、灶的方位和相互關係,以確保家庭和諧、事業順利。

《地理五訣》

《地理五訣》是清代風水大師趙九峰所著,是風水學中關於形勢派和理氣派相結合的經典之作。該書詳細闡述了風水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包括龍脈、砂水、穴位、理氣等方面的內容。

《地理五訣》認為,風水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必須綜合考慮形勢和理氣兩方面的因素。同時,該書也強調了風水師應具備的品德和修養,認為只有具備高尚品德和深厚修養的風水師才能真正造福於人。

二、風水典籍的傳承

風水典籍的傳承是風水學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關鍵。在古代,風水典籍的傳承主要透過師徒相傳、家族傳承等方式進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風水典籍的傳承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和創新。

師徒相傳

在古代,風水師們往往透過師徒相傳的方式將風水典籍和技藝傳授給下一代。這種方式注重實踐和經驗的傳承,徒弟在師傅的指導下逐步掌握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