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夜間行軍,速度不能過快。既防止戰馬踏到陷坑,又防止蹄聲遠傳。趙雲同樣派了偵騎。但偵騎領先並不多,約為半里。

走了一陣,偵騎回報,前面有遊牧部落的大軍宿營。趙雲聽了,下了馬,帶了幾個親兵,步行前往檢視。過了一道山樑之後,但見漫山遍野佈滿了火堆。放眼望去,無窮無盡。隱隱聽得人喧馬嘶,不知有多少人馬。

第二卷 第175章 攻城受挫

第175章 攻城受挫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甕城。西漢昭宣時期甘肅侯官治所的塢門,就有類似甕城的建築。關於甕城的解釋,百度上就簡單的一句:“大城外的小城,用來加強防禦”。實際上,甕城,又稱為月城和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其形狀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圓者似甕,稱為甕城;方者就叫做方城。又因為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可以對敵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而總體上全部叫做甕城。

據說,在南京明城牆修築以前,中國傳統甕城的制式都是將甕城建設在主城門之外的。這種說法就不大可靠了。因為能建於外,必能建於內,並沒有多大的思維跳躍性,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古人不會想不到的。

有人說,甕城的城牆比主城牆薄。由於牆體不夠寬,無法放置大型器械。不可避免地會降低防禦能力。那樣就很容易讓敵軍拿下甕城。而敵軍拿下甕城之後,再據此而攻,也許會更加容易。假設這樣的說法非常有道理,那麼甕城就相當於守軍賜給敵軍的一道攀登主城城牆的臺階。敵軍在嚐到甜頭之後,回過頭去,就會把自己的翁城加厚了,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另外還有關於甕城高度的說法。無非就是與主城城牆等高或者略低。總之,在三國這一時期,甕城並不是很流行。主要的城市,就南陽、宛城等,建有甕城。

……

合州,其實並沒有建設甕城,但合州卻比建設甕城更加厲害。合州城牆,主要經過三次建設。三十年前,合州郡治並不在這個地方。太守彭亞視察民情,發現這個地方地勢十分險要,非常適合築城,便下令縣令築城。後來,城築好了,彭亞卻調離了合州。又過了十幾年,來了位名叫餘佳的太守。這一次,並不是餘佳尋訪民間,而是有當地賢士冉進、冉樸兩兄弟進言,陳述這個地方的好處。餘太守跟著冉氏兄弟到現場一看,果然不錯。然後冉氏兄弟又提出了許多改進措施,再次築城。這一次,新城落成之後。餘佳就把合州的治所遷了過去。成就了現在的合州。

城牆建設發展到此,並沒有結束。黃巾判亂的時候,川中也有黃巾作亂。這時的合州太守叫王建,是個帶兵打仗的出身。王建為了防禦黃巾軍的進攻,從軍事攻防的角度對已有城牆進行了審視,然後進行了最後的完善。

完善之後的合州城,總體上分為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竭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使合州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條件。

後來,黃巾軍並沒有攻打合州。因為隨便一想就知道打不下來,所以就沒攻打。於是,躲避黃巾的難民紛紛逃了過來,合州人口劇增,經濟空前發展。

……

合州城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匯之所。左邊是涪江,中間是嘉陵江,右邊是渠江。嘉陵江先與渠江交匯,然後再往西面流淌十幾裡,與涪江交匯。三江交匯之後,統稱嘉陵江,流向南方的江州,與長江交匯。

合州就坐落三江交匯的東面。其山名釣魚山。突兀聳立,相對於江面高出90餘丈。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裡既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屬於鎖鑰性質的咽喉之地。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