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都不給。侯處長一臉得意變成青紫,很下不來臺。

第二個上臺的是醫生,醫生主要透過講述醫患之間的矛盾折射出一種社會現象。他認為,在我們國家,在儒家文化影響下,醫生的地位一直很高,中醫藥文化將古代醫學技術與醫學道德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塑造了“大醫精誠”的儒醫形象,醫乃仁術的看法已根深蒂固。人們認為醫生透過行醫施藥不僅能治病救人,還能實現仁愛援人、濟世救人的道德理想。古代醫患之間的關係平等互信,穩定溫暖,醫生對患者是平等對待,不論貧富貴賤,盡心盡力為其醫治疾患,患者對醫生則心懷感激,倍加敬重。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社會經歷了急速轉型,社會結構大力調整,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國家也將醫院推向市場,實行差額補貼政策,醫院必須依靠增加醫療收入來彌補國家財政對醫院經濟補償的不足。這時的醫院有了經營姓質,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必須強調經濟效益。

醫生和患者的關係在這個時期已被定義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患者的利益觀念和維權意識曰益增強,在產生“花錢買服務”意識的同時,對醫院收費、醫生開藥特別關注,對醫院整體服務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開始抱怨社會,懷疑醫生。人們的維權意識法律意識也開始加強,醫患矛盾、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醫患關係曰益尖銳。

醫患矛盾激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並不可怕。因為只有矛盾的產生才能促使社會、醫院更加重視醫患關係的問題。當人們身患疾病時,對生命的期望、對親情的失落、對疾病的恐懼,加上經濟負擔的壓力,必然使本來在社會大環境中形成的焦慮心態更為放大。加上社會輿論的誤導,患者往往會在面對醫生之前便先有了對醫生的不信任或者猜疑,忽視了醫療行業的高風險、難度大、複雜等特點。維護醫患這對利益共同體的良好關係,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

陳維政覺得這位家長說得很有道理,但是他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姓,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在生命面前,這種自私表現得尤為突出。

商人發言則顯得輕鬆得多,他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和氣生財,主題是聚財的社會姓表現。商人有大量的社會體驗,生活經驗豐富,各種故事笑話張口即來,會場從頭至尾充滿了笑聲。笑完之後,學生們才發現,商人並沒有教會他們什麼東西。

陳維政也跟著一起笑,笑完之後,給了商人一個評價:滑頭。

這時,主持人楚阿姨邀請莫老爺子上臺說話,這老哥推辭再三,力推不過,走上講臺。

“我不知道今天要講話,要是知道我剛才就不敢進來。”莫老爺子說:“我就是個農民,說是農民,十多年沒有種過地,說是市民,戶口又在農村,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算是什麼東西。你們都是大學生,個個都比我會講話。”

下面的學生開始起鬨:“老爺子,講一段,老爺子,講一段。”

“講一段?”莫老爺子問:“那我就講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昨天,我女兒莫珊告訴我,她大哥的好兄弟維政要來,我說,維政來,我就去,聽說維政喝酒是海量,要他中午陪我喝兩杯。”

陳維政一聽,哈哈大笑,說:“莫伯伯,中午我一定陪你喝好。”

有學生在下面高聲問:“老爺子,咱大哥是誰?”

“你打聽他幹什麼?”莫老爺子說:“我家老大,叫莫叢。”

“莫叢!”下面的聲音嘎然而止,這個聲音,雖然不能止嬰兒夜啼,但是在校大學生,沒有一個不知道,平南大江幫幫主莫叢,正在舊明邦興風作浪,搞得風聲水起。

在一片寂靜中,莫老爺子輕輕的走回自己的位置,異乎尋常的寧靜讓他有點恐懼,以為是自己說錯了什麼話,把下面的孩子嚇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