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這四個字,即使是沒念過書的老農民,單純從字面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訊息一經從村裡的大喇叭傳出,就像一勺滾油潑進了沸水裡。

寒冬臘月,天上還飄著清雪,大隊的辦公室裡圍滿了裡三層外三層的人。

“書記,地不讓種了?那我們還咋活?孩子唸書怎麼辦哪?”

劉書記面色凝重,他也是農民,深知土地對農民的重要。

“村裡分給你的地,照常種嘛。退耕還林還得是個人家自己在山上開荒的地,就是咱們說的平板。”

所謂平板,就是在山坡上開墾出來的荒地。這些年,村民可以自由在山上閥過木頭的樹場子裡,開荒種地。這些樹場子,成材的木頭被拉到山外,剩下的到處都是灌木叢,雜草,全靠著人力一點點刨開。

開一塊荒地比種一塊地累上十倍還不止。

不單如此,種平板也辛苦。因為山坡有一定的坡度,無法用犁耕地,只能用钁頭把地刨開,再進行合壟,遠遠比村裡分的大田地要累得多。但為了多打糧食,黃泥崗的村民大多數家裡都有平板地。

張鐵山家裡開的荒最多,聽到這話馬上跳起了腳,“這荒是我們自己開的,累也是我們自己受的,憑啥不讓種,好不容易地侍弄好了,說不讓種就不讓種,這不合理。”

劉書記耐心解釋,“退耕還林國家從99年開始試點,人家西北老早就開始了,現在才輪到咱們,多種了這些年,也該知足了。”

“黃泥崗黃泥崗,不是黃泥就是崗,平板不讓種了,咱們至少得少一半糧食,光靠著分的那點地,拿啥給孩子交學費,給兒子娶媳婦嘛。”老張頭也加入到聲討的隊伍中。

“國家都替我們想到了。”劉書記拿出一沓宣傳資料,“現在都號召農民種附加價值高的作物,進行特色養殖,別老盯著苞米大豆,種得再多也不值錢嘛?”

“什麼叫附加價值高?”有人不懂。

張鐵山順口接話,“就是讓你種更值錢的東西,我聽他們說隔壁縣城有種香菇木耳的,也有種果樹啥的。”

“就是這個意思。”劉書記點頭附和,還不忘誇獎他一番,“這家裡出過大學生就是不一樣,自己都沾了點文化氣兒。”

張鐵山顯然不吃劉書記這套,“種那些是好,可是投入也大,而且也不是一本萬利,搞不好血本無歸,還不如老老實實種苞米大豆來得安心。”

“就是,就是。”張鐵山的話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苞米大豆雖然不值錢,但省心哪,種蘑菇得買菌種,種果樹要等好幾年,關鍵是咱們也不會,要是種不出蘑菇,果樹不結果怎麼辦?”

“技術的問題大家不用擔心。”劉書記給大家吃定心丸,“鎮上的技術站裡有技術員,到時候都可以給大家指導,我們首要的還是要結合咱們自身的優勢,選擇適合的專案。”

人群裡有個叫趙大力的年輕人,說話沒什麼顧忌,“書記你可別給技術站那幾個技術員臉上貼金了,他們幾個懂什麼呀?老的和我爸年齡差不多,也沒聽說會什麼技術,年輕的是我的初中同學,學習還不如我呢。”

劉書記被他一陣搶白,臉上有些掛不住,但趙大力說的也是實情,太平鎮的技術員一直都是臨近鎮裡最差的。

“先前開會,鎮長也說了,年後會想辦法調來更有技術的人,所以你說的這個不是問題。”

說話容易,落到實處難,大家面面相覷,誰都不願意當出頭鳥。

劉書記沒法,甜棗沒人願意吃,他只好冷著臉打巴掌。

“退耕還林是國家的政策,必須得執行,而且國家也留有餘地,只有坡度超過25度的,才不讓種。”

“這25度有還是沒有都沒差別,咱們黃泥崗的平板就沒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