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民生的舞臺演繹‐‐元雜劇

如果說&ldo;元雜劇&rdo;這一過於學術化的術語可能不被大多數人瞭解,那麼,《西廂記》《竇娥冤》就很少有人不瞭解了。《西廂記》《竇娥冤》就是元雜劇中的經典。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曾說:&ldo;若論真正之戲曲,不能不從元雜劇始也。&rdo;《竇娥冤》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將它放在世界偉大的悲劇中,也毫不遜色。

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包括京劇和各種地方戲在內的傳統戲劇又稱為&ldo;戲曲&rdo;,這是因為&ldo;曲&rdo;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從性質來說,中國戲曲實是一種帶舞蹈成分的歌劇。

中國的戲曲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到元代形成了&ldo;元雜劇&rdo;。元雜劇把音樂、歌舞、表演、唸白融於一體,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ldo;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rdo;中國戲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遠。從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來說,則主要是兩條: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諸宮調,一是從宋到金的以調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金院本。

說到說唱,就不能不提唐玄宗。唐玄宗本人素喜音樂,他把原來隸屬太平寺的倡優雜技人才劃出來,設立左右教坊;又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進行專門訓練,於是,唐玄宗就被奉為梨園領袖。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ldo;梨園&rdo;,戲曲演員為&ldo;梨園弟子&rdo;。

說唱在唐代的變文,已經發展得很盛;北宋中葉,藝人孔三傳創造了一種&ldo;諸宮調&rdo;來說唱長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為標誌,這種說唱藝術發展得更為成熟。它的音樂即是元雜劇音樂的基礎,所以前人說董解元為&ldo;北曲&rdo;的首創人;它按不同宮調將多個曲牌分別聯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節和曲與說白交錯的體式,也為元雜劇所繼承;它的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性格描寫,尤其是經常透過故事中人物的自敘(即代言形式)來展開情節的特點,又在文學上給元雜劇以相當的影響。

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相聲和元雜劇有共同的源頭。它們都始於上古宮廷弄臣&ldo;優&rdo;,以詼諧、調笑為主要特點的藝術表演,後來演化為雙人表演的&ldo;弄參軍&rdo;,參軍戲的一支演變為現代的相聲,另一支與歌舞相結合,並滲入了戲劇的因素,便形成宋雜劇和金院本。這些均為元雜劇所承襲。

元雜劇與金院本等畢竟有質的區別,到了元雜劇,才成為具有完備的文學劇本、嚴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的內容的成熟的戲劇。當然,元雜劇的興盛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ldo;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rdo;這是《馬可&iddot;波羅遊記》中記載的元大都的景象。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蒙古軍攻佔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干中心城市,卻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這是元雜劇繁榮的最深層的原因。

元雜劇的興盛,使元代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雜劇作家,有姓名記載的就有兩百多名,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有七百多種。

熟悉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