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iddot;波羅的父親和叔叔曾經到東方經商,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1271年,馬可&iddot;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覆信和禮品,帶領馬可&iddot;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經過千辛萬苦,他們來到大都見到忽必烈大汗並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iddot;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iddot;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1292年春天,馬可&iddot;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1298年,馬可&iddot;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iddot;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iddot;波羅遊記》。

從《馬可&iddot;波羅遊記》一書問世以來,700年來關於它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不斷有人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逸事,《遊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遊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視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現代學者又重新對《遊記》的真實性提出懷疑,因為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隻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遊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後的遊記都有記載。

面對質疑,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ldo;寧願&rdo;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iddot;波羅懷有一種&ldo;溫情的敬意&rdo;。

馬可&iddot;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但《馬可&iddot;波羅遊記》打破了宗教的謬論和傳統的&ldo;天圓地方&rdo;說;同時《馬可&iddot;波羅遊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iddot;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iddot;詹金森和詹森、馬丁&iddot;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iddot;波羅遊記》以後,紛紛東來,尋訪中國,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在《馬可&iddot;波羅遊記》以前,在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穆王西巡。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後,一條從中國經中亞抵達歐洲的&ldo;絲綢之路&rdo;出現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時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方還是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馬可&iddot;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

《馬可&iddot;波羅遊記》直接或間接地開闢了中西方直接聯絡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在今天,再探討馬可&iddot;波羅的《遊記》有多大真實性意義已經不是很大,因為他的《遊記》已經完全超出了一本書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