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垣(1880~1971),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字援庵,廣東新會人。陳垣沒有受過正規的史學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奮,著作宏富,成就斐然。研究中國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歷史文獻學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成為世界聞名的史學大師。1922年胡適曾斷言:&ldo;中國今日無一個史學家&rdo;,&ldo;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將來中國的新史學須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學工夫&rdo;。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陳垣的著作主要有:《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回回教入中國史略》《元西域人華化考》《元典章校補釋例》(又名《校勘學釋例》)《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曆》《史諱舉例》《南宋河北新興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中國佛教典籍概論》《通鑑胡注表微》。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義烏)人。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ldo;五經&rdo;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學士全集》《孝經新說》等。

王國維(1877~1927),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國學大師。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他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被譽為&ldo;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rdo;。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字賓四,江蘇省無錫人。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中國臺灣臺北市,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他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範文瀾(1893~1969),著名歷史學家。浙江紹興人。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範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柏楊,原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後去中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