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事實上,窩闊臺也在儘自己所能來實現以德治國的思想。在窩闊臺看來,作為永存之物的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忠,就是忠於祖業,忠於主人;其次是仁,就是對下仁慈。這些思想貫徹在他的治國方略中,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日常的言行,他事事都以此為準繩。
一次,他對不願執行其善行的諸臣說:&ldo;在這有盛有衰的世界上有無永存之物?&rdo;當諸臣齊聲回答沒有時,他卻說:&ldo;那就錯了,好的名譽和聲名在這世上永存。&rdo;而所謂&ldo;好的名譽和聲名&rdo;,就是他一直提倡的符合道德原則的人的言行。
《合罕言行錄&iddot;概述》中曾記載窩闊臺對他的下屬們說,&ldo;我們的習俗風尚的聲名傳給叛逆者,他們的心必然傾向我們……這種善行,使得軍隊和百姓免除征伐他們之苦,無須大量履危涉險。&rdo;在這裡,善行被看成是比征伐更為優越的手段。
就窩闊臺本人來說,他是這種&ldo;德&rdo;的觀唸的忠實傳播者和實踐者。事實也證明,這樣做的確為他贏得了好的名聲和人心。就像志費尼在對窩闊臺的德治思想進行評價時所說:&ldo;我需要一個名字,因為肉體要死亡。&rdo;這就是說,好名聲是永存的,比生命更加長久。
以德治國,還體現在治理&ldo;人心&rdo;上,&ldo;治心&rdo;才是一筆永恆的財富,而窩闊臺當然也善於&ldo;治心&rdo;。據《合罕言行錄》記載,窩闊臺經常談論古代帝王的統治經驗。他對那種積聚財富珍寶的做法不滿,他說:&ldo;至於我們,為了我們的英名起見,我們將把我們的財寶儲存在人們的心坎裡,不給明天留下任何東西。&rdo;
對那些不願實行德行的大臣,他多次做過解釋和批評,有時還氣憤地說:&ldo;你們是我真正的敵人。&rdo;有一次,宮中傭人去棗店買回一盤棗,已經按照窩闊臺的規矩多付了一倍價錢,但窩闊臺還嫌少,叫人添錢送去。這些能為自己迎來好名聲的事情,窩闊臺向來是樂此不疲的。
毫無疑問,他的這些思想和行為,對不斷擴張的蒙古帝國來說,是絕對有積極意義的。它使被佔領地區的人民,逐漸對蒙古人產生了認同感,從而接受了他們的統治。
《元史》中對他的評價是:舉無過事。意思是說他從未乾過壞事。這顯然是封建史學家的阿諛奉承之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古今中外,豈有例外?只不過,比起其他的幾位大汗,他能夠以德治國,顯得寬厚仁慈了許多罷了。
1341年,窩闊臺於狩獵後飲酒過量而死,這樣的結果多少讓人不能接受。窩闊臺的一生沒有經歷過其父汗多災多難的少年時代,而後馳騁疆場、建功立業,雖然死得有點啼笑皆非,特沒有英雄氣概,也算得上是&ldo;長生天&rdo;的寵兒了。
最後一次西征
據《出使蒙古記》所載,蒙哥汗繼位後,曾有400名阿昔新人,化裝進入蒙古汗國境內,準備陰謀刺殺蒙哥汗。為此,蒙哥汗決定派其弟旭烈兀率大軍前去徵討。
大軍出發之前,封禁了從別失八里(今新疆維吉爾薩爾護堡子)到呼羅珊(今阿母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喬治亞的所有牧場和草地,不準任何人在這一帶打獵,並在深流巨川上搭起橋樑。由各地百姓每人交出1塔合麵粉和1皮囊酒作為軍糧。蒙哥汗詔諭旭烈兀:一切事情均要遵守成吉思汗時期頒布的法令,對反抗者要堅決鎮壓,凡順從者要賜予恩惠;並命令旭烈兀摧毀從忽希思丹到呼羅珊築起的堡塞。1252年八月,怯的不花率領先頭部隊12000人出發。次年三月,渡過阿姆河,向忽希思丹發動